位置:首页 > 考研

2010法律硕士(非法学)联考专业基础课真题及答案

2020-07-16发布者:郝悦皓大小:103.50 KB 下载:0

2010 法律硕士(非法学)联考专业基础课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第 1~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A 国公民甲在我国境内抢劫 A 国公民乙后逃回 A 国,被 A 国法院判处 3 年监禁。甲 刑满后来到我国,我国法院对甲的上述抢劫行为行使管辖权,是基于 A.属人管辖原则 B.属地管辖原则 C.保护管辖原则 D.普遍管辖原则 【答案】B 【分析】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刑法的空间效力范围问题。 刑法第 6 条第一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 外,都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这一规定确立了刑法的属地管辖原则。对刑事犯罪的属地 管辖原则是一国排他性地独立自主处理本国领域内的一切事务,不受任何外来干涉的最高领 土主权的体现。根据属地原则对犯罪的属地管辖权是刑事管辖权的核心,是保证我国刑法可 能适用的前提和基础。凡在我国领域内的犯罪,只要不属于法律有特别规定的特殊情况,都 应该无例外地适用我国刑法。甲是外国公民,其所实施的抢劫犯罪行为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故不存在我国司法机关对其依据属人原则、保护管辖原则对其行为进行刑事管辖的条件,故 选项 A、C 不是正确的选项。而普通抢劫犯罪,不属于应当适用普遍管辖原则管辖的犯罪, 同时,该犯罪发生在我国领域内的事实本身也排除了普遍管辖原则适用的前提,因为普遍管 辖原则适用的前提是属地管辖原则、属人管辖原则、保护管辖原则都不可适用的情况下,才 予以启动的一个刑事管辖原则。故 D 选项也不正确。甲的行为发生在中国领域内,不管其 犯罪对象是否是中国人,都应适用中国刑法。因此,本题中只有 B 选项是正确的选项。 2.甲将自己亲生的婴儿以 2 万元价格卖给他人。甲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甲的 这一认识错误属于 A.法律认识错误 B.对象认识错误 C.客体认识错误 D.手段认识错误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刑法中的错误的分类问题。 刑法中的错误可以分为法律认识错误和事实认识错误。所谓法律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 自己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犯罪以及应当受到什么样的刑罚处罚所产生的错误理解。 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与其行为有关的事实情况产生不正确的理解,其中又可分为客体 认识错误、对象认识错误、手段认识错误、因果关系认识错误等等。题干中的行为人对于自 己行为的客体、对象、手段等并没有发生认识错误,而是对于该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产生了 错误认识,因此,不属于事实认识错误,故 B、C、D 选项不是合适的选项,而只有 A 选项 切合行为人的认识错误情况。 3.行为人因不能抗拒的原因而引起损害结果的,不是犯罪。这是由于行为人 A.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没有认识 B.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没有预见 C.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不存在故意或过失 D.不具备犯罪的主体条件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关于因不能抗拒的原因而引起损害结果,不承担刑事责任 的理由。 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因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 被刑法认为不是犯罪。因此,在行为人因不能抗拒的原因而引起损害结果的情况下,行为人 本身的条件可能完全符合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年龄与责任能力的要求,在主观方面可能有认 识,也可能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有预见,因此,A、B、D 选项都不是不可抗力不被认为是犯 罪的根本理由。对因不能抗拒的原因而引起损害结果,其不认为是犯罪的根本原因在于行为 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不存在故意或者过失,即没有犯罪的罪过心理。故 C 选项是唯一正确 的选项。 4.下列关于单位犯罪的表述,正确的是 A.单位犯罪都是故意犯罪 B.单位犯罪都是以牟利为目的的犯罪 C.单位犯罪都采用双罚制 D.单位犯罪也可以只处罚自然人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关于单位作为犯罪主体方面的内容。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 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 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但是,刑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从 我国刑法的规定情况来看,单位犯罪虽然主要是故意犯罪,但并不排除单位也可以构成过失 犯罪,如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等,因此,A 选项存在着以偏概全的错 误;单位犯罪虽然大多是以牟利为目的的犯罪,但也存在着不以牟利为目的的单位犯罪,如 一些过失单位犯罪,即不是以牟利为目的的单位犯罪,另外,即使在故意犯罪中,也存在着 不以牟利为目的的犯罪,如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隐匿、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 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罪等,故,B 选项也不是正确选项。虽然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采用以双 罚制为主的处罚原则,即既处罚单位,也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但在刑 法中也规定有不少的只处罚直接责任人员的单位犯罪。因此,C 选项也存在着以偏概全的逻 辑错误。在我国刑法中,有些单位犯罪并不对单位判处刑罚,而只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 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如上述的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私分国有资产罪、私分罚没财物罪 等都规定只处罚自然人。故 D 选项的内容是与我国刑法的规定情况相吻合的,是正确选项。 5.下列情形中,属于犯罪预备的是 A.甲买回剧毒农药意图杀害妻子,后念及夫妻多年情分,悄悄将农药处理掉 B.乙以出卖为目的,买到一婴儿后,但尚未出手即被抓获 C.丙尾随从银行取款出来的刘某,意图抢劫,在小区入口处被保安阻拦 D.丁乘某女不备,将其扑倒,意欲强奸,却被该女制服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关于犯罪完成形态与未完成形态之间的区别问题。 犯罪的完成形态即犯罪既遂,指犯罪人的行为完整地实现了刑法分则条文所规定的全部犯罪 构成事实。犯罪的未成形态包括犯罪预备、未遂和中止。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 制造条件,而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被阻止在犯罪准备阶段的情形。犯罪未遂是指行为 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情形。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 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情形。一个犯罪行为属于 既遂还是未完成形态,需要考虑法律对该犯罪的规定情况。本题中,选项 A 中的行为,比 较易于判断,行为人因为自动放弃犯罪,且没有造成危害结果,因此,属于犯罪中止,故不 符合题意,不是正确的选项。选项 B 中的行为人虽然没有达到出卖的目的,但是,根据刑 法的规定,拐卖儿童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有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儿童的情 形之一。因此,拐卖儿童罪的既遂并不以行为人出卖儿童成功为构成要件,只要行为人以出 卖为目的,实施了上述行为中的一种,即构成拐卖儿童罪的既遂。因此,该选项中的行为是 拐卖儿童罪的既遂行为而不是预备行为,故也不是正确选项。D 选项中,行为人已经实施了 强奸行为中的暴力行为,即已经着手实施强奸罪的实行行为,着手实行相应的犯罪实行行为, 即不能再成立犯罪的预备,故,D 选项也不是正确选项。C 选项中的丙,尾随刘某,意图抢 劫,这一尾随行为本身即是在为犯罪制造条件,而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在犯罪预备阶段被 阻止,符合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预备的条件。故该选项是符合题意的唯一正确选项。 6.甲想杀死乙,从远处向乙开枪射击,致乙重伤。甲的行为符合 A.标准的犯罪构成 B.修正的犯罪构成 C.基本的犯罪构成 D.派生的犯罪构成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犯罪构成的分类方面的知识。 基本的犯罪构成是指刑法条文就某一犯罪的基本形态所规定的犯罪构成。修正的犯罪构 成是指以基本的犯罪构成为基础并对之进行补充、扩展所形成的犯罪构成。标准的犯罪构成 是指刑法条文对具有通常法益侵害程度的行为所规定的犯罪构成。派生的犯罪构成是指以标 准的犯罪构成为基础,因为具有较轻或较重的法益侵害程度而从标准的犯罪构成中派生出来 的犯罪构成。本题干中的犯罪情形,犯罪没有达到既遂,因此,不属于基本的犯罪构成和标 准的犯罪构成,又因为犯罪行为中没有故意杀人罪条文所规定的较重或者较轻的情形,因而 也不属于派生的犯罪构成。该题中的犯罪人基于杀人的直接故意,却没有出现他人死亡的结 果,从而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未遂形态。对之适用故意杀人罪正是以故意杀人罪的基本犯罪构 成为基础,并对之进行补充、扩展而形成的犯罪构成。因此,属于修正的犯罪构成。故 B 选项是正确的选项。 7.根据刑法规定,减轻处罚是 A.判处法定刑中比较轻的刑罚 C.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B.判处法定刑中最轻的刑罚 D.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刑罚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关于量刑情节的适用问题。 对于量刑情节的适用,刑法条文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即从重、从轻处罚是在法定刑的 限度以内判处刑罚,减轻处罚是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因此,本题选项中,A、B 选项给 出的内容并不符合刑法关于减轻处罚的规定,D 选项的内容实际上是从重与从轻处罚的内容, 故都不符合减轻处罚的规定内容。只有 C 选项即减轻处罚是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的内容 符合刑法对减轻处罚的规定。 8.下列关于数罪并罚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数罪并罚时采用限制加重原则 B.并科原则可以适用于附加刑和管制 C.数罪中有被判处死刑的,对主刑应采用吸收原则 D.限制加重原则只适用于有期徒刑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数罪并罚方面问题方面的知识。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判决宣告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 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 3 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 1 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过 20 年。如果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 附加刑仍需执行。从这这一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刑法对数罪并罚实行的是综合原则,即以限 制加重为主,以吸收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原则。上述选项中,A 选项犯有以偏概全的错误, 没有考虑到数罪并罚中还有吸收与并科原则内容的存在;B 选项扩大了并科原则的适用范围, 并科原则只适用于附加刑与主刑之间;选项 D 也存在着以偏概全的问题,数罪都判处有期 徒刑的固然可以适用限制加重原则,但限制加重原则并不是只适用于有期徒刑,对于数罪被 判处管制、拘役的也适用限制加重原则。C 选项的内容符合我国刑法中数罪并罚的规定,即 数罪中有被判处死刑的,对其他主刑采用吸收原则。故 C 选项是正确的。 9.甲在行驶中的公共汽车上与售票员发生争执,气愤之下举起随身携带的铁锤猛砸汽 车车窗,致车窗玻璃破碎、车窗变形,造成经济损失 1 万余元。甲的行为构成 A.破坏交通工具罪 B.故意毁坏财物罪 C.破坏交通设施罪 D.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关于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与破坏财产罪的界限问题。 根据刑法的规定,破坏交通工具,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飞机发生倾覆或者 毁坏危险,危害公共安全的,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如果对上述交通工具进行破坏但又不致 于使其发生倾覆或者毁坏危险,不会危害公共安全的,即不致于造成不特定多数人重伤、死 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则不符合破坏交通工具罪的犯罪构成,情节严重的,可 以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题干中的行为,虽然是对公共汽车进行破坏,但该种破坏行为并不 致于使其发生倾覆或者毁坏危险,危及公共安全,不会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重伤、死亡或者 造成公私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不符合破坏交通工具罪的犯罪构成。故 A 选项不正确。 破坏交通设施罪是指对保障交通工具安全运行的设施进行破坏,而不是对车辆本身进行破坏, 且要求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或者毁坏危险,危害公共安全,因此,C 选项不正确。以危 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是指采用与放火、爆炸、决水、投放危险物质方法相类似的方法,足以 或者已经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题干中的行为,显然不具有与放火、爆炸等行为的类似性, 且不会危害公共安全,因此,D 选项也不是正确选项。这种行为,因为对车辆的设施进行破 坏,但又不会危害公共安全,因其数额较大,应以故意毁坏财物罪进行定罪处罚。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13 页,此文档共26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下载需知: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