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其它资料

血液粘度质量检测管理论文

2020-03-11发布者:青青草大小:372.33 KB 下载:0

【摘要】笔者根据自己长期的工作经验,参考多种相关文献,对血液粘度检测过程中 粘度计的选择、血液标本的采集、血液标本的保存、检测过程的温度控制及正常值的制定 等作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血液粘度;检测;质量控制 近年来,血液粘度的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血液流变影响因素的多 样性和复杂性,国内至今没有统一的质量控制。根据笔者长期的工作经验,参考不同的仪 器状况和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制定了血液粘度检测的质量控制。 1 血液粘度计的选择 血液粘度计应选用切变率确定、流场均匀的仪器。在使用前,应仔细了解说明书上所 注明的仪器的准确率、分辨率、重复性、温度控制、测定时间等主要指标。 准确度:指所测数值与真值(给定)符合的程度。测定时建议以国家计量标准油为标 准,在剪切率 200s-1 时测定低粘度油(2~3mPa·smPa·s),在剪切率 1s-1 时,测定高粘度 油(15~25mPa·s),一般应测定5次以上,在低粘度值时测定值与真值的相对偏差应 小于 5%,高粘度值时测定值与真值的相对偏差应小于 3mPa·s%。 分辨率:在给定条件下,测定出同一物质两种状态下的差异。取压积在 40%~50% 范围内的正常人全血,以自身血浆调节压积的变化。在高剪切率 200s-1 时,仪器应能分 辨出压积变化 2%时的血液表观粘度的差异,在低剪切率 1s-1 时,仪器应能分辨出压积变 化 1%时的血液表观粘度的差异。以上测量应各测 5 次以上,取平均值。 重复性:指所测数值重复性程度。取同一血样,压积在 40%~45%范围内,按照仪 器操作规程测量 10 次,在高剪切率 200s-1 时,血液表观粘度的变异系数应小于 2%;低 剪切率 1s-1 时,变异系数应小于 5%。 血样用量应根据仪器的样品用量而定,并应严格控制样品计量的精度。样品量的过多 或过少都将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同时,标本在吸入时不要产生气泡。 为保证仪器的正常工作和精确性,要做好日常维护和定期保养,并做好保养维护记录。 同时对仪器的准确度、分辨率和重复性应定期标定。 2 样品采集 血液样品的采集应保持一致。采血时病人取坐位,清晨空腹安静状态下,采集肘前静 脉血。采血时应尽量缩短压脉带的压迫时间,针头刺入血管后立即松开压脉带,安静约 5s 后开始采血。最好用 7 号以上的针头,采血过程中不宜过快。以避免过细的针头对红细胞 产生一定的剪切力而破坏红细胞。 3mPa·s 血样防凝 血液需经抗凝处理后才能用于测量,抗凝剂对血液流变特性的影响不可忽视。最好用 肝素或 EDTA 抗凝。肝素抗凝浓度一般为每毫升全血用 20~3mPa·s0 国际单位,EDTA 为每毫 升全血 3mPa·s.4~4.8mmol/Lmmol/L。抗凝剂一般采用固相或液相抗凝剂。如用液相抗凝剂一般放在 干燥玻璃管或玻璃瓶中,烘干后使用,烘干温度一般不超过 56℃。采血完毕后,先取下 针头,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轻轻摇匀,避免剧烈震动造成溶血。同一批实验应采用同 一批号同种抗凝剂。 4 血样保存 血样应随采随测。一般采血后 20min 即可用于测量,并应于采集后 2h 以内完成流变 学参数的测定。如需放置应在室温下(18mmol/L~25℃)密封保存,不宜放入冰箱,存放时间 以不超过 4h 为宜,否则将影响血液的生理状态和流变特性。存放血在测量前要充分摇匀。 5 血浆制备 以 3mPa·s000~3mPa·s500 转/min(离心力为 1500~2000g)离心 3mPa·s0min,提取上层血浆测量 血浆粘度。血浆为牛顿流体。 6 红细胞比积测量 常用文氏管。此法不但结果准确,且可同时观察红细胞沉降率。将血样加入,读取完 红细胞沉降率后,以相对离心力 2260g,离心 3mPa·s0min,读取红细胞柱的高度(以红细胞 上层的黑线薄层为准)。 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柱的高度/全血高度×100 红细胞压积管必须清洁干燥,电源、电压及离心机载重均可影响离心机的转速,因此 应安装稳压装置和固定离心机的载重。 7 测量温度 血液粘度的测量应在 3mPa·s7±0.5℃下测量。不同温度的测量结果之间不能比较。外界温 度高时还应考虑液体蒸发等因素对其流变特性的影响。 8mmol/L 测量顺序 对于剪切率可调的仪器在测量时应考虑测量顺序的影响。测量时应采用一致的测量顺 序,从低剪切率开始逐渐增加或从高剪切力开始逐渐降低均可。但应注意的是在低剪切率 测量时随着测量时间的增加,血样中有形成分的沉降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两种测量顺序的 结果不可互相比较。 每次测定时,样品池都应清洗干燥,血样及测量系统应保持恒温。加样时不能有气泡 产生。 9 测量报告 检测报告中应给出高剪切力 200s-1、中剪切力 50s-1、低剪切力 1s-1 下的血液表观 粘度值及血浆粘度(单位为 mPa·s)、压积、血沉、红细胞的聚集性、变形性等指标。直 接测量数据和经公式计算得到的数据应区别列出,同时要注明测定的温度、检测日期及操 作人员签名。 10 正常值 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特性的主要参数。正常值具有相对性,没有普遍适用的正常值。 即使采用通用的仪器和标准操作也是如此[1]。各实验室应根据生物体的个体差异、地 区差异、仪器差异等原因,建立自己的正常值。正常值应按男女、年龄等合理分组。当测 定值与正常值之差(绝对值)大于 2 倍正常值标准差时,可以认为是血液粘度异常。 【摘要】人参、西洋参、蜂蜜同为补气药,但在用法上各有侧重,人参大补元气,对 高级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均有增强作用同时具有“适应原”样作用。西洋参多用于气血两亏 较重的病人。蜂蜜常被用于老年患者便秘及降糖治疗。在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它们的 用途还远不止于此。 【关键词】人参;西洋参;蜂蜜;用法 中医疗法为民间疗法之精华,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具有适应证广,疗 效显著,民族药群众基础雄厚等特点,故能够长期在民间广泛流传,并在防病治病,保健 强身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医疗法在各地疗养院应用较多,现将人参、西洋参、蜂蜜 三种常用补益药的新近研究总结比较,汇总成文。 1 用法比较 人参、西洋参、蜂蜜同为补气药,但用法各有不同。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西洋 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而蜂蜜补中润燥,止痛解毒。人参、西洋参、蜂蜜在疗养员的中 药处方中是相对常见的,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增多,总结出许多新的用法,增加了更多适 应证。 西洋参常与天门冬、阿胶、川贝等药同用治肺阴不足、虚热咳嗽、咯血或痰中带血等。 西洋参与鲜生地、天花粉、麦冬、五味子同用治热病火病后火热邪耗正气已伤,烦热 口渴。西洋参与石膏、麦门冬、牛膝同用治胃阴不足。西洋参蒸龙眼肉内服治胸热便血。 2 新用途 2.1 西洋参 (1)胃术后排空延迟症:临床用于胃术后排空延迟症,用西洋参陈皮汤煮粥治疗排空 延迟症 11 例,结果全部治愈,平均治愈时间 3mPa·s.5 天。 (2)小儿尿频:用西洋参研磨代茶饮,症状消除。 (3mPa·s)益智作用:西洋参及其总皂苷能改善小鼠记忆、学习获得及记忆再现障碍 [1]。 (4)对物质代谢的作用:西洋参参与血清、骨髓、内脏、脑内蛋白质合成及脂质代 谢[2]。 2.2 蜂蜜 (1)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蜂蜜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3mPa·s]。 (2)抗肿瘤作用:蜂蜜有中度抗肿瘤和显著抗肿瘤转移作用,对环磷酰胺和 5-氟尿 嘧啶的抗肿瘤有减毒增效作用[4] (3mPa·s)感染性创面:取无菌干竹条,浸透蜂蜜覆盖创面,治疗各类化脓性创面疗效高 [5]。 (4)创伤性溃疡:用蜂蜜制成膏状治疗创伤性溃疡,结果均获治愈,未发生组织增生 现象。 (5)便秘:用蜂蜜配合莱菔子、火麻仁、大黄治疗便秘有效率达 100%[6]。 2.3mPa·s 人参 (1)治疗老年人病窦综合征:红参 1.5~3mPa·sg,每日 1 或 2 次含化咽下,20~3mPa·s0 日 为 1 个疗程,治疗老年人病窦综合征 16 例,14 例有效[7]。 (2)治疗慢性肝炎:人参多糖对谷丙转氨酰的近期下降率 8mmol/L7.1%,复常率 66.7%, 有恢复 T 淋巴细胞功能的作用[8mmol/L]。 (3mPa·s)高原发反应:进西藏前 24h 每人服 100ml 人参茯苓合剂(相当红参 100g,茯 苓 200g),分 3mPa·s 次服完,预防 70 例,显效 18mmol/L 例,有效 40 例,总有效率 8mmol/L2.8mmol/L%[9]。 (4)病毒性心肌炎:采用休息、抗病毒、营养心肌及对症处理等措施。在常规治疗基 础上加用人参,可缩短心肌炎病程,提高疗效[10]。 (5)心气虚证:采用自制人参注射液治疗,每支 2ml 生药 200mg,取其中 6~10ml 加入 10%~50%葡萄糖注射液 20~40ml 中,每日静脉注射 1 次,10 天为 1 个疗程,病 情较重时每日注射 2 次,抢救时可重复多次用药。 (6)过敏性鼻炎:红参注射液注入两侧鼻甲黏膜下,1 次每侧 1ml(含生药 10mg),每日 1 次,16 日为 1 个疗程,总有效率 97.1%[11]。 (7)冠心病:独参注射液,每支 2ml,含小红参生药 200mg,6~10ml 加 10%葡萄 糖注射液 40ml 静脉推注,每日 1 次或 2 次[12]。 [关键词]菲林试验;适用性;有机化学 菲林试验是有机化学中一个著名的试验。菲林试验确立于 18mmol/L48mmol/L 年,然而在国内外有 机化学教科书和其他文献上,关于菲林试验对醛酮鉴别的适用性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 致有如下几种说法:菲林试剂与醛反应,生成红色氧化亚铜沉淀,与酮不反应。菲林试剂 可以鉴别醛与酮;菲林试剂与脂肪醛反应,与芳香醛不反应,与酮不反应。菲林试剂可以 鉴别脂肪醛与芳香醛及酮;只说水溶性的脂肪醛能还原菲林试剂;说法不明确。“典型的脂 肪醛起反应”,“有些芳香醛不反应”;美国《化学教育》杂志 1960 年第 4 期 RalphDaniels 等人将有关反应分为三类:第一,生成无色溶液,同时有黄色到红色氧化 亚铜沉淀,属于这一类的化合物有葡萄糖和其它还原糖、α-羟基己二醛、乙二醛和丙酮。 第二,发生复杂的变化,生成红色或深棕色胶粘的沉淀。上层液体可以是蓝、绿、棕、黄 或橙色。沉淀不是氧化亚铜。属于这一类的化合物有:乙醛、巴豆醛(2-丁烯醛)、肉桂 醛、3mPa·s-羟基丁醛。第三,试剂的蓝色溶液保持不变,有或没有不互溶的有机层。属于这一 类的化合物有苯甲醛、一般芳香醛、异丁醛和丙酮。鉴于这种情况,给有机化学教学带来 不小困难,而且教学实验中也发现实验结果与理论有不符的地方。我们用在水中溶解性不 同的 18mmol/L 种醛和 6 种酮反复进行了多次菲林试验。 1 实验方法 1.1 菲林试剂的配制菲林试剂Ⅰ:溶解 3mPa·s4.6g 五水硫酸铜晶体于足量蒸馏水中,然后 稀释至 500ml。菲林试剂Ⅱ:溶解 173mPa·sg 结晶酒石酸钾钠(KNaC4H4O6·4H2O)及 50gNaOH 于足量蒸馏水中,然后稀释至 500ml。 1.2 实验方法在试管中加入 1ml 菲林试剂Ⅰ和 1ml 菲林试剂Ⅱ,摇动,使混合均匀, 微火加热至沸腾,移离火源,加入样品(液体样品 0.1ml~0.15ml,相当于 2 滴~3mPa·s 滴; 固体样品则加 0.1g,研细后加入),充分振荡,置于沸腾水浴中加热 3mPa·smin。析出暗红色 结晶性粉末状沉淀者表明为阳性反应。如沉淀物外观为暗红色或深棕色树脂状,可倾去溶 液,用乙醇处理沉淀一、二次(每次约 1ml),此时如果析出暗红色结晶性粉末状沉淀, 亦表明为阳性反应。必要时,可在显微镜下观察。 2 结果及讨论 实验结果见下表 1 和表 2。 表 118mmol/L 种醛与菲林试剂的反应情况(略) 注:“+”表示反应;“-”表示不反应;按《海氏有机化学辞典》正丁醛为非水溶性,异 丁醛为水溶性。 从表 1 可以看出:水溶性醛类都可与菲林试剂起反应,生成氧化亚铜沉淀。非水溶性 醛类与菲林试剂不起反应。乙醛、巴豆醛在菲林试剂中置沸水浴上加热,的确如 Daniels 等人所说,常产生红色或深棕色胶粘的树脂状沉淀物,但并非没有氧化亚铜沉淀。实际上, 试管底部沉淀下来的氧化亚铜的量相当明显,虽然两者颜色酷似,但树脂状物为块状,而 氧化亚铜为结晶性粉末状,摇动试管,可看到结晶性粉末状的 Cu2O 散开。如果按本文所 述的用乙醇处理,树脂状物可溶解,而 Cu2O 不溶于乙醇。暗红色结晶性粉末用水洗涤后 便清晰可见。将之于显微镜下观察(10×40),并与用葡萄糖生成的 Cu2O 晶体作比较, 可以看出:乙醛、巴豆醛所生成的暗红色结晶性沉淀与葡萄糖生成的 Cu2O 晶形是一样的。 由此可见,乙醛、巴豆醛与菲林试剂能起反应。需要指出的是,乙醛、巴豆醛与菲林试剂 反应生成的 Cu2O 与树脂状物的相对量与实验条件关系很大。如果进行菲林实验时,不是 把盛混合物的试管直接置入沸水中加热,而是先置于冷水或温水中慢慢升温到沸腾,则生 成大量树脂状物质。如果升温时间足够长,几乎可以全部生成树脂状沉淀物。因此,严格 按照实验条件是非常必要的。肉桂醛与菲林试剂于沸水中加热 3mPa·smin 没有沉淀析出,也没 有树脂状物质。肉桂醛有机层浮于菲林试剂溶液表面,剧烈振摇,也无树脂状物质生成。 肉桂醛与菲林试剂充分混合后,溶液出现微绿色,并非反应迹象,而是肉桂醛的黄色与菲 林试剂的蓝色按照“三原颜色”原理形成绿色。将苯甲醛与肉桂醛延长在沸水浴上加热的时 间,发现苯甲醛、肉桂醛与菲林试剂的反应惰性。从两者水溶度及结构分析,两者都是非 水溶性化合物,结构上都无羟醛缩合的必要结构,在菲林试剂中确无树脂化的可能。异丁 醛与菲林试剂反应时生成暗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这也与 Daniels 结论不一。甲醛与菲林 试剂反应,不仅能生成 Cu2O 沉淀,有时还能形成铜镜。这是因为甲醛被菲林试剂氧化成 甲酸的同时,生成的 Cu2O 沉淀继续被还原成 Cu。这与加入甲醛的量有关,也与试管的 洁净程度有关。糠醛在菲林试液中全部溶完,加热 1min 就可产生大量的 Cu2O 沉淀,反 应迅速,结果明显。菲林试验的沸水浴中加热时间,通常文献记载,加热 3mPa·smin~5min。 本实验采用加热 3mPa·smin。出现沉淀的时间先后不一,没有一个明显的可作鉴别的时间界限。 表 26 种酮与菲林试剂的反应情况(略) 从表 2 可以看出:酮类都不与菲林试剂反应,这一结果与文献记载一致。 4 结论 4.1 水溶性醛类与菲林试剂起反应在所试验的 18mmol/L 种醛中,水溶性醛类(不仅是水溶 性的脂肪醛,还有水溶性的糠醛)与菲林试剂起反应,一般 2min~3mPa·smin 即可形成沉淀;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0 页,此文档共62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下载需知: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