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其它资料

药用植物学教学分析论文

2020-03-14发布者:青青草大小:98.04 KB 下载:0

1 改进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质量 1.1 传统的实验教学 传统的药用植物学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一般是带 教老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然后由学生根据实验材料,按照 实验内容、实验方法的描述验证学过的理论知识。虽然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实验内容 和方法己经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实验操作也有较详尽而规范的要求 和不断的督导,但是学生因为缺少实验学习的能动性,在实验过程中大多敷衍了事、照本 宣科,不去分析实验的机理,不去探讨实验中的问题,使实验教学的质量在教学活动中大 打折扣。 1.2 传统实验教学方法改进为了配合药用植物学的教学改革,对药用学实验课程的教 学内容和方法要进行一些必要改革。在实验内容方面,可以把实验内容分为四部分,即基 本实验技术;基础的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方法方面:对于 不同的实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通过实验课的学习获取 知识[2,3]。 1.2.1 基本实验技术基本实验技术是指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临 时装片的制作、生物绘图技术、显微化学方法以及实验室常用药品、试剂、染液等的配制, 玻璃器皿的洗涤方法等等,这些基础性的实验技术,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并在 期末的实验考核中能有所反映。实验教学方法就采用传统的教师先讲授,然后学生进行验 证的教学方法。 1.2.2 基础的验证性实验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为目的,通过药用植物学中的经典 实验和观察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植物细胞的基 本形态与结构观察;植物组织的主要类型及结构观察;植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结构观 察等实验。这些实验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但这种单一的教 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实验课显得枯燥,没有生机和活力。 如果我们尝试把“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索性”的实验,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如 在实验教学方法上,采取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实验,上课时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并对实验要点和实验注意事项简要提示,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然后通过相 互讨论来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最后由教师做总结。对有些实验的材料,除了教师准备 的实验材料外,鼓励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如细胞、植物营养器官、生殖器官的观察、 分类学上的实验都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实 验过程中,穿插徒手切片法、染色法、生物绘图法等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 1.2.3 综合性实验主要针对的是植物分类学的实验,以基本实验技术和基础的验证性实 验的技能为基础,变实验室单一观察的方法为实验室与野外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把传统分 类学实验设计为以比较解剖和野外资源调查为主的综合实验。比如,先通过学习让学生直 观的认识不同类群的植物,总结各类植物的特征,然后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对比和扩展实验, 巩固理论知识。如对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常见重要类群的特征和分布特点;校园常见物种 的鉴定,检索表的编制;某一地区的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珍惜濒危植物的调查等均可设 计为综合实验。 通过综合性的实验,使学生既了解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植物资源的丰富性,又增强学 生保护植被,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 1.2.4 探索性实验通过基本技能实验,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 一定的植物学基础知识、操作和动手能力,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验室的具体情况 确定几个研究方向,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经教师检查修改后,利用野 外实习和课外假日时间来完成实验的题目。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和科研能力,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和将来的自我 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重视野外实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6] 2.1 对生态环境的观察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必须依托于一定的环境,药用植物也不例外。野外实习首先要指导 学生认识各种生态环境。指出各类生态环境的特点,尤其指出重点考查的药用植物的主要 生态环境。 2.2 对单株植物的观察在观察其形态后,要注重从植物的分类学特征上进行观察,观 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对于一些当地特产的药用植物要重点观察药用部 分器官的形态特征。对于细部的观察可以在采集后整理标本时进行。 2.3 培养学生的采集标本能力 2.3.1 对采集标本的选择 药用植物的采集要特别注意其标本的典型性和完整性。所谓典型性是指所采标本要具 有明显的分类特征,在同种植物中有较强的代表性。所谓完整性,是指整株标本的根、茎、 叶、花、果俱全,尤其要采带花的,因为花是鉴定种类的主要依据。对于地下部分有突出 特征的药用植物,如百合科、薯蓣科等,应注意采集这此植物的鳞茎、根茎等,它们也是 鉴定物种的重要依据。遇到雌雄异株的植物,应分别采集雌、雄株。草木植物的茎生叶和 基生叶不同时要注意采集基生叶,如茵陈、荠菜等。寄生植物采集时要把寄生全部或部分 采下,并注明关系。 2.3.2 采集的注意事项采集标本要注重质量,尽量减少野外采集的数量,对于植物的产 地、生活环境、性状、花的颜色、采集日期等都要做详细记录,这对标本的鉴定和研究有 很大帮助。一份没有记录的标本是没有科学价值的。 2.4 培养学生的标本制作能力 2.4.1 保证压制标本的质量 要指导学生做好药用植物标本,最初压制时,必须使标本舒展,叶片应有正面和反面 两种叶子,为今后制作药用植物的腊叶标本做好准备。 2.4.2 开展标本展评 在实习阶段,应组织学生随时进行采集制作标本的讲评话动,指导学生科学采集标本。 野外实习结束后,可以进行以学生、小组或班级为单位的标本展评话动,调动学习的积极 性。 2.4.3 留存优秀标本把学生野外实习作为教学科研的一部分。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采集、 制作一批高质量药用植物标本,也可以选择学生制作精良的标本,充实学校的标本室和教 学科研素材。 3 建立自由开放型实验室,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药用植物学的主要培教学目标是讲授药用植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它是一门实 践性很强的学科,不通过反复实践是很难掌握的。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是在规定的时间内, 在有限的课堂教授和实践时间内达不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为此,根据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 标,我们进行实验改革,提出了自由开放型实验室的教学理念,在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的 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初步尝试。 自由开放型实验室的含义:其一是指一个单元的实验内容在一段时间内向学生自由开 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学习、实践,给学生提供学习时间和空间的自由; 其二是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自由,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学 生可以自由选择实验项目、实验方法、实验材料,实施开放式探究,促使学生个性特长的 发展。 自由开放型实验主要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一般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向学生开放两个 星期,指定一位教师或实验员在实验室值班。这段时间主要是让学生进行自由探究学习, 教师一般不给予辅导,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设计、操作、得出结果。但实验准备所需用的 仪器、药材标本、试剂要有充分的余地,比教学目标要求所规定的内容尽可能多,让学生 自由选择,为学生特长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7,8]。 总之,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药用 植物学试验教学、野外实习和自由开放型实验室的实施,有利于本门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和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 习后续课程乃至他们今后的发展均有促进作用。只有教会求学者会学,求学者能学,才能 开拓,才能创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 68 例心衰患者均为我院心血管内科、西医内科的门诊及住院病人。按随机原则分 为两组。治疗组 35 例,其中男性 20 例,女性 15 例,年龄(64.5±9.8)岁;对照组 33 例, 其中男性 19 例,女性 14 例,年龄(63.7±9.6)岁;两组在人口学特征、病情、病程,以 及治疗前一般体检项目如心率、血压、NYHA 心功能分级、心电图、实验室指标及中医舌 象、脉象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参照陈灏珠主译(美)《临床心脏病学》中有关充 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制定[1]。心功能分级标准: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 (NYHA)修订的心脏病心功能分级标准制定[2]。 1.3 纳入病例标准 符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在Ⅱ~Ⅲ级(级(NYHA),原发病为 冠心病,病情相对稳定。 1.4 排除病例标准 急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Ⅰ级或Ⅳ级者;非冠心病引起的心衰,伴有心源性休克、心律级或Ⅳ级者;非冠心病引起的心衰,伴有心源性休克、心律级者;非冠心病引起的心衰,伴有心源性休克、心律 失常、心动过缓(<60 次/minmin)、传导阻滞、急性心梗的患者,心衰合并未控制的感染; 合并严重的肺、肝、肾功能障碍,内分泌系统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血压 ≥180/min110mmHg 或未控制好的高血压,需加用相关药物者;因洋地黄中毒所导致的心衰症 状加重者。 1.5 治疗方法 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均给予低盐饮食,卧床休息,必要时吸氧,双氢克尿噻 20mg,1 次/mind,对照组口服倍他乐克 12.5mg,2 次/mind,治疗组口服益阴助阳、益气解毒、活血利水 之中药益心合剂,(处方组成:赤小豆 15g,红参 6g,薤白 6g,桂枝 9g,川芎 9g,黄芪 15g,炙甘草 9g,白芍 20g,黄精 20g,葶苈子 20g,葛根 15g,茯苓 20g,全当归 12g, 远志 12g,百合 20g),水煎取汁 400ml,分两次温服,1 剂/mind,两组 3 个月为 1 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1.6.1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病人治疗前后 LVEF,CO,FS,E/minA 等心功能 指标的变化。 1.6.2 参照 20020505 第 1 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 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症状分级量化表,将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严重程度记分。①心悸: 休息时无症状,轻微活动即会引起心悸,不能进行日常活动记 6 分;正常活动时明显心悸, 休息后可缓解,可勉强坚持日常活动记 4 分;正常活动时稍感心悸,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 记 2 分;无心悸记 0 分。②气短:平素不活动亦感气短喘促记 6 分;稍活动后气短记 4 分; 一般活动后气短记 2 分;无气短记 0 分。③疲倦乏力:精神气力严重疲乏,难以坚持日常 活动记 6 分;精神疲乏、全身无力、勉强坚持日常活动记 4 分;精神不振、气力较差、仍 可坚持日常工作及活动记 2 分;无疲倦乏力记 0 分。④四肢浮肿:指陷性浮肿++以上记 6 分;指陷性浮肿+~++记 4 分;晨起晚间轻微浮肿记 2 分;无浮肿记 0 分。⑤自汗:平素 即自汗,动则汗如水渍状记 6 分;不活动皮肤微潮,稍动则更甚记 4 分;活动后微汗出, 略有湿衣记 2 分;无自汗记 0 分。⑥尿少:尿量明显减少,24h 尿量 100ml 以下记 6 分; 尿量减少,24h 尿量 400ml 以下记 4 分;尿量稍减少,24h 尿量 1000ml 以上记 2 分;无尿 量减少记 0 分。 1.6.3 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1.7 疗效标准 心功能疗效判定标准:参照 2002 年 5 月第 1 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 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心功能达到Ⅰ级或Ⅳ级者;非冠心病引起的心衰,伴有心源性休克、心律级或心功能提高 2 级 为显效;心功能提高 1 级,但不足 2 级为有效;心功能分级无变化为无效;心功能恶化 1 级或 1 级以上为恶化。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2.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 χ2 检验,等级资 料用 wilcoxon 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心功能 NYHA 分级疗效比较结果见表 1。表 1 两组心功能 NYHA 分级疗效比 较(略) 2.2 两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指标比较结果见表 2。表 2 两组彩色多普勒 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指标比较(略) 2.3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变化结果见表 3。表 3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变化 (略)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见表 4。表 4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 标的变化(略) ) 2.5 安全性评价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 5 例,4 例表现为心动过缓(<60 次/min min),1 例表现为血压过低(收缩压<90mmHg 或/min和舒张压<60mmHg)。治疗组未见明 显不良反应,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均无异常。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急性心梗后及早再灌注干预存活患者的增加,使心衰人数迅速增 加。美国 65 岁以上人群中心衰患者占 6%~10%[4]。国内调查显示,心衰患者占同期 内科住院患者的 3.8%[5],心衰的防治面临严峻挑战。2001 年欧美相继公布慢性心力衰 竭诊疗指南,制定了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 β 受体阻滞剂为基石的规范治 疗策略,但药物的不良反应常常限制了药物的使用,患者又不能仅仅根据症状判断治疗效 果,使“有效药物”和“有效剂量”难以推广[6]。如何提高心衰治疗的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的发生,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因此,我们探索以中医中药的方法治疗慢性充血性 心力衰竭。 中医目前治疗心衰的方法主要有“温阳、活血、利水”,这与西医传统的“强心、利尿、 扩血管”的方法可谓异途同归。大量事实证明,旧的治疗原则虽然能够暂时改善患者的症状, 但是对患者的生存率却没有意义,有的治疗反而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7]。心衰治疗不 应仅仅局限于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和缓解症状,还应兼顾到对神经内分泌激活的干预和对 心室重塑的干预[8]。回顾我们的中医文献,由于局限于传统的病因病机的认识,所以 治疗方法除温阳、活血、利水外,还有泻肺、养阴、益气等方法,虽然研究结果也证明有 改善心肌收缩力,改善症状等作用,但并没有带来突破性进展。而且,目前关于中药治疗 心力衰竭的报道,大部分是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即对照组为西药治疗,治 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中药治疗,因此不易观察中药的单独疗效。随着现代医学对心衰病理、 生理认识和医疗观念的改变,不能不对中医治疗心衰的一些观念和措施做进一步思考和研 究。 我们经过长期临床观察,结合现代医学对心衰病理、生理认识和医疗观念的发展趋势, 认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常阳损及阴,阴损及阳,致阴阳两虚,病 情复杂,发病机理可见气虚、阳虚、阴虚、血淤、毒邪等表现。在此基础上,拟定心衰治 疗以益阴助阳、益气解毒、活血利水为大法,组方用于临床,已取得良好疗效。方中红参 大补元气;黄芪、茯苓益气利水;桂枝、薤白温经通阳,助一身之阳;黄精、百合、白芍、 远志滋阴养心;川芎、葛根、全当归活血通脉;葶苈子、赤小豆利水解毒;甘草调和诸药。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此文档共11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下载需知: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