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其它资料

吴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2020-03-26发布者:郝悦皓大小:85.93 KB 下载:0

吴姓姓氏源流 与其他姓氏有所不同的,吴姓的起源稍稍有点复杂,涉及炎帝、黄帝, 还有少数民族。总的来说,大致有 5 个起源。 源于姜姓 第一个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 , 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 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战国 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 名字。 夏朝时,吴部落迁徙到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夏王少康时期,吴部落有 个人叫吴贺,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这个姜姓吴部落的 人,后来就以吴为姓氏,至今有 5000 年以上的历史。 源于姬姓 第二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有名气、 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 商朝末期,黄帝后裔古公亶父带领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 (今陕西岐山一 带)定居下来。他有 3 个儿子:太伯(又称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儿子姬昌 很有才能,古公想让季历做他的继承人,那样就可传给昌。太伯为了让位, 与仲雍带着家眷远走南方的吴越一带,建立了吴国。 春秋后期,吴国崛起,后来被越国所灭,吴国的遗民就以国为姓。这支 吴姓至今有 2600 多年的历史。太伯没有儿子,他去世后,弟弟仲雍继立为 吴君。仲雍接任国君后,继续开拓太伯奠定的基业。在吴姓的发展史上,仲 雍的地位仅次于太伯。仲雍下传 3 代到周章。周章因不忘自己是周人后裔, 故名为周章。周章继位时,周武王已灭掉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大封 天 下诸侯,派人寻找太伯、仲雍的后裔。由于周章已当上吴君,就因地正式封 周章为句吴国君,周章的弟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陆境内), 建立虞国,仲被称为虞仲。周武王又追封太伯为吴伯。太伯,被后世吴姓人 称为开氏始祖。仲雍,被称为吴姓传代血缘始祖。 源于吴回 第三个起源,源自吴回。颛顼的孙子老童,有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 吴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吴部落的故地。当时正处于舜的时代,舜把掌管火种 的光荣使命交给重黎。后来,重黎因罪被舜杀了,让吴回继任祝融氏。 夏朝时,吴回的氏族迁到山西平陆的吴山。 商朝时,这支氏族迁到山东临朐,史称王吴。商朝末期,有个叫吴伯的 人,就是吴回氏族的后裔。算下来,这支吴姓的历史有 4000 多年。 源于姚姓 第四个起源,出自姚姓。舜是地处偏远地区的东夷族的一支部落的首领, 接替尧的位置后,把部落迁到古吴之地(今陕西平陆吴山旁边的历山),史称 有虞氏。 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封舜的儿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虞城),成为方 国虞国。虞国的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还帮少康复兴夏朝。 商朝建立后,虞国衰落灭亡,虞国的遗民以吴为氏。秦末农民起义的首 领之一吴广,就是姚姓吴姓的后裔。这支吴姓至今有 3500 多年的历史。 吴姓迁徙分布 秦汉以前 古代的吴国,位置是在现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此地也是吴姓发源地。 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孙寿梦的时候开始称王,国势也日益强 大,国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带。与此同时,吴姓首先向北临近的 齐、鲁之间迅速迁徙繁衍。这一带的吴姓,多为寿梦第四子季札之后。其后 迁入河南、安徽等省境。 公元前 537 年,吴楚交战后,厥由被带回楚国。此后,他流亡楚国,娶 妻生子。后代以名为姓,形成吴姓的分支:厥由氏。 夫差的儿子吴姑蔑,在与越人作战中被俘,吴亡前数年,夫差的太子吴 友和王孙弥庸也一同被俘,流落到越国。 秦汉时期 吴芮属吴征生这一支,父亲自楚迁居庐山。汉朝一统天下,分封功臣, 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食邑 3 千户。自此,吴姓宗 族中吴芮一支又自江西迁到湖南。 岭南吴霸,清《广东通志》载,吴霸字子公,西汉末年阳山(今广东阳山 县)人。吴霸先世是吴亡后迁到越国的吴王室贵族后代又随越人南迁的一支。 汉昭帝时吴霸升任(片羊)(片可)太守,(片羊)(片可)郡在今贵州省西部。吴霸 后裔兴旺。《广东通志》:五岭以南,特别是广东一带的吴氏大部分是吴霸 的后代。 三国时期 吴允承回迁吴郡奉祀先祖吴太伯三代之后,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吴氏 家族成为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治的国戚,孙策、孙权兄弟的母亲吴国太便出自 吴郡吴氏。 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至隋唐的七百余年间,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中原,致使北方战争 频繁,南方则相对安定。因而北方士民大量南迁,吴氏宗族也在南迁之列。 据唐林宝撰写的《元和姓纂》记载,这期间的吴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吴郡、武 昌、濮阳、渤海、陈留等地,并呈南兴北衰之势。 据史料记载,吴氏子孙在江南分支开基的地方主要有今浙江的杭州、杭 井、奉化、温州、临海、平阳、临安;江西的兴国、石杭;福建的莆田、福州、 漳州、泉州、汀州;广东的潮州、嘉应州、南雄;广西的梧州、南思等地,如 广东潮州府潮阳县贺陇乡吴氏著存堂天元世下一支,就是季札后裔在吴国灭 亡后,随战乱不断迁徙而来。至唐代,应募垦殖铜盂,始定居下来。其开基 大都在秦汉以后,其中浙江、江西等地在隋唐之前;福建、广东等地在唐以后。 另据史料记载,入闽始祖祭公字孝先,为太伯六十二世孙,原居河南光 州固始,唐时随王审知入闽平黄巢起义,堂族六人分居福州、泉州之间,称 吴氏六祖,支分漳州及泉州。入粤始祖吉甫公,为宣公五世孙,宣公原居四 川后迁江西南丰,后因战乱迁至福建汀州宁化县,吴氏虽遍及全国,但繁衍 发展中心为江南一带。 宋元时期 据《海盐吴氏宗谱》(光绪 22 年版)记载,廷尉吴公晚年定居石门语溪洲 钱(今浙江桐乡县西石门),故居至清末尚存。谱称语溪洲钱吴氏。宋代中期, 吴氏子孙,恃贵犯法,给语溪洲钱吴氏带来厄运。谱称因为这次犯事,至使 语溪吴氏家族“家被籍,丁口窜毙殆尽”,仅有一胤,侥幸逃过于这场劫难。 大难后幸存的一胤生了三个儿子,后来分居三处:长子吴德昭,留居石 门洲钱祖居;次子吴德彰,赘居德清(今浙江省德清县)勾垒;三子吴德辉,赘居 海宁县治前。留居语溪氏,后又分出三派:一派为吴绳翁后裔,分居马头村; 一派分居海盐;一派分居石硅村,为吴申孙的后裔。 海盐吴氏一派,以吴馨为一世始祖。据《海盐吴氏宗谱》记载:海盐吴 氏一世祖吴馨,字世芳,明末处士,世代居住在石门语溪洲钱。吴馨生子吴 贤济,字北皋,排行第四。吴贤济是石门县的岁贡生,即秀才,当明朝末年, 为避兵灾战乱,他将家室迁居海盐冈图画桥,成为海盐吴氏的始迁祖。 吴佑生了两子:长子吴凤,少子吴恺。吴凤,字君雅,官任汉乐浪郡(今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市)太守。这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最早到达今朝鲜 国的吴姓成员。吴凤生的一个儿子吴冯,字子高,官任鲷阳侯国(今安徽临泉 县鲷城)相。吴凤的弟弟吴恺,任新息(今河南息县)令。 宋元时期,吴姓已遍布全国。上代的一些吴姓大宗仍保持兴盛局面。季 扎次子吴征生一支在两宋产生了科举官宦世家吴相家族。濮阳吴氏的一支经 辗转迁徙后形成根深叶茂的汝南——太原吴氏。渤海吴氏成员南迁江南后落 地生根,在两宋时期形成江南第一望族吴宣家族。沉寂上千年之久的吴姓正 宗季扎四子吴子玉一支延陵吴氏开始复兴。隐姓达千余年的季扎长房后裔洞 庭濮氏于南宋初年复姓归宗。这一时期,由于民族关系问题的存在,宋金长 期对峙,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吴氏军事世家甘肃水洛吴玠、吴磷家族。以上吴 姓望族都很重视世系传承,其历史渊源十分清晰。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吴姓的分布更为广泛,自上古保持世系传承不乱,代有显贵 的世家大族几乎绝迹。这时期吴姓望族大都由唐宋时期的单家发展而来,并 从地区分布上呈同姓异宗交叉分布,如广东潮州府贺陇吴氏,虽自汉唐后世 居本地,因历代的战乱和灾荒,发展极其缓慢,及至明万历后到清乾嘉年间, 始繁衍成吴氏著存堂一族。吴姓的迁徙多是由于战乱、灾荒、析居、任官、 政府组织移民等诸多原因引起的。例如,明清时期的江西南昌吴氏虽号称诸 樊、夫差后裔,但其先祖却是来自安徽歙县的流民,定居南昌后,繁衍成当 地大族。江西德兴建节的吴氏则是唐末为避黄巢兵乱而迁来的。江西弋阳吴 氏在五代战乱时,从金陵(今南京)迁来的。湖南益吴氏主要有三支,九都冲 吴氏其先祖吴世春、吴永鉴叔侄二人自江西清江来湖南益阳经商,从而定居 益阳,后裔繁衍成益阳九都冲吴氏。泉峰吴氏,其先祖在元初游学湖南,而 定居益阳,后世繁衍成益阳泉峰吴氏。夹流溪吴氏则是明初从江苏省江阴县 迁居湖南益阳夹流溪,据其家谱记载,到清乾隆时,这支吴氏已传了 13 代。 近现代 在近现代中国历史舞台上最显赫的吴姓人物当属吴佩孚。吴佩孚属登州 吴氏。据说吴佩孚曾考证他是延陵吴季扎的裔孙,吴姓开氏始祖吴太伯的第 121 代嫡孙。 据《吴氏家谱》记载,登州吴氏来源于泰州吴氏,而泰州吴氏又源于浙 江吴田吴氏。吴田吴氏是明代浙江山阴吴氏吴溶、吴渊、吴溥的后裔。据 《山阴州山吴氏族谱》记载,这支吴氏的家谱因上世家中失火被烧掉,因而 吴田吴氏可确认的始祖为吴回。在历史上,吴田吴氏迁居泰州(今江苏泰州有 两支,一支是吴田吴氏第十四世裔孙吴潮先迁泰州而成泰州吴氏始祖,另一 支是吴田吴氏五世裔孙吴承护下传 12 代裔孙吴万四,也自吴田迁至泰州东 的安丰。随着泰州吴氏人丁的增多,又有吴潮裔孙吴僧儿吴佩十七世祖自泰 州北迁山东蓬莱(古属登州),其后裔形成登州吴氏。登州吴氏虽然家族不甚 显贵,但人丁倒还兴旺。登州吴氏自吴僧儿下传十六世孙吴可诚时,这支吴 氏已没落无闻。 吴姓历史名人 吴起,战国时军事家。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 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前 440 年-前 381 年),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 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 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 209 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 建立张楚政权。 吴芮(约公元前 241 年—公元前 201 年),是秦汉交替时期的百越领袖, 他是第一个响应秦末农民起义的秦吏,项羽分封诸侯,吴芮被封为衡阳王;汉 朝建立,改封为长沙王。卒于公元前 201 年,谥“文王”。 吴汉(?—44 年),字子颜,汉族,南阳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东汉开 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二位。 吴道子(约 680-759)唐代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画史尊称“画圣”。 吴权(898 年-944 年)南汉静海军节度使之婿,公元 937 年杨廷艺为牙将 矫公羡所杀,翌年吴权从爱州(今清化)出兵击杀矫公羡。939 年,败南汉军 于白藤江,称王,建都古螺(今河内西北,红河北岸,为原唐代安南都护,即 交州),从而造就越南脱离中国统治,被后世视为古代越南独立建国的重要人 物。后晋开运元年(944 年),吴权去世,享年四十七岁,在位共七年。 吴夲,(979-1036)北宋泉州同安(今漳州台商投资区白礁村)人,被民间 尊为“神医”。 吴时来(1527—1590),男,字惟修,号悟斋,浙江仙居县白塔镇厚仁上 街村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乡试中举。次年会试不第。归来后至离家二十 里的景星岩古刹,面壁苦读,三年不下山。三十二年中进士,任松江府推官。 万历十二年(1584),任湖广按察副使,旋升任刑、吏二部侍郎。十五年,官 至左都御。 吴勉,(1334~1385)侗族,元末明初五开洞(今贵州省黎平县)人。吴勉起 义首领。 吴承恩(约 1500-1582)明代淮安人,小说家。被认为是《西游记》作者。 吴有性(1582—1652),字又可,汉族,吴县东山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 家。撰写成了全新的《温疫论》一书,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他以毕 生的治疫经验和体会,大胆提出“疠气”致病之学说,在世界医传染病学史上 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因此赢得后人的广泛尊重。 吴三桂(1612-1678)明末清初辽东人,吴周政权建立者吴周太祖。吴襄子, 孙吴世璠。 吴敬梓,清代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的杰出讽刺作家。 吴沃尧,清代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昌硕,清代篆刻家、书画家。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 吴其濬,清代政治家、科学家。著有 植物学著作《植物名实图考长 编》22 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 卷。 吴昌硕(1844.8.1—1927.11.29)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 刻家,“后海派”代表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 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 性人物。 吴虞,学者,猛烈抨击旧礼教和儒家学说,胡适称他为“中国思想界的清 道夫”。 吴邦国,十六届、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第十届、十一届全国 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吴官正,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书记。 吴仪,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 吴健广,同济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德语系研究生教研室主 任。上海外国语学院德语学士,德国鲁尔大学哲学(日尔曼学)硕士、博士。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此文档共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下载需知: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