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其它资料

邹姓的来源介绍_邹姓怎么来

2020-03-26发布者:郝悦皓大小:73.05 KB 下载:0

邹姓的来源 1.源于姚姓,姚姓之邹:舜帝姚姓。舜擅长占卜预测,亦称姚舜。姚地 大概在今河南濮阳西的濮城镇。舜帝后裔姚姓族人开创建有邹国,是最早的 邹国。姓名名典《姓觽》:邹国,舜后,姚姓。是殷(商朝)的诸侯国,邹国 古城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南的古邾城。春秋初,邹国为曹姓邾人所夺,邹人被 迫迁到今山东邹平南,后为齐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称邹姓,姚姓之邹的 历史至少也有 3500 年,是最早的邹姓。 2.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鲁穆公所改设邹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 初年,周武王姬发分封上古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曹侠建立了邾国,又称邾娄 国,初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陬村),春秋中期又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县纪王城)。 邾娄国势小力单,一直为大国鲁国的附庸国,并屡受鲁国的欺压和掠夺。到 战国时期,邾娄国以邾、娄合音鲁国人读作“邹”,因而鲁国君主鲁穆公姬显 在孟子的建议下,强行改邾娄国为邹国。周烈王姬喜七年~周显王姬扁二十 九年间(公元前 369~前 340 年间),楚宣王熊良夫亲率楚军灭了邹国,即邾、 小邾二国,掳走“二邾”的国君臣民,押解向荆楚西南方向迁移,经过数月长 途跋涉到当时楚国的偏远荒芜地区居住,并在其地以邾国遗民之名建立了邾 城(今湖北黄冈黄州乡禹王城)。邹国为楚国所吞并后,故国子民以原国之名 为姓氏,称邹氏,世代相传至今,与曹氏、朱氏同宗同源,是为荆州邹氏。 3.源于子姓,出自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的封地邹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 据《史记·殷本纪》及《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周公旦平定武庚的叛乱 后,把商都附近地区分封给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建立宋国,都于商丘(今河南 商丘),微子启死后,其弟微子仲继位。 4.源于姜姓,出自蚩尤族人邹屠氏,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5.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之后,属于以先族之名字讹为氏。 6.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末期女真邹佳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 史籍《八旗通志·列女传》记载:满族邹佳氏,亦称组佳氏,满语为 Joogiya Hala,世居铁岭(今辽宁铁岭),属于满族老姓之一。 得姓始祖 姚姓之邹:舜帝姚姓。舜帝后裔姚姓族人开创建有邹国。 以邑为氏邹姓。微子启:乃商王纣的庶兄,本应承继帝位。公元前十一 世纪,周武王克商灭纣,封子于宋地立国,定都商丘,以供奉商汤的宗祀。 微子薨后,其弟衍继位,是为微仲。微仲的七世孙是正考父,为宋国上卿, 正考父的儿子中有孔父嘉和宣靖父,后长子孔父嘉(孔子六世祖)世袭为大司 马,宋国发生内乱被害,为避祸其弟宣靖父带着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等家族 成员逃到鲁国,得食邑于邹(今山东邹县),是以邑为氏邹姓,他们尊微宣靖 父(或正考父)为邹姓的得姓始祖。 邹姓迁徙分布 据邹氏族谱及有关资料记载,邹氏早期主要在其发源地即今山东境内发 展繁衍,至秦汉时期,他们中的有一支迁至范阳,发展成为望族。西汉以后, 范阳邹氏逐渐南迁至河南邹坊,成为较强的一支。汉代有邹廷任襄阳令,在 当地安家,其后裔有一支迁到雍州。西晋有新野人邹湛以才学知名,在朝廷 做了国子祭酒、少府,其子孙有一支迁到衡州。东晋十六国时,由于战乱, 中原士族大举南迁,邹氏的一部分随之渡江,定居于今江苏、浙江、安徽、 江西的一些地方。唐初,陈政、陈元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携一部分邹氏 随从同往,后在福建安家。又,唐德宗贞元末年,邹垣因避战乱,自今安徽 迁入福建,其子孙繁衍分居于邵武等县。北宋有邹异,长乐人,元佑中举经 明行修,这说明北宋时已有邹邹氏居于广东。南宋时期,有泰宁人邹应龙任 初权参加政事,他的子孙散居闽、粤,还有迁到广西乐平的。现在台湾的邹 姓人及侨居新加坡等国的邹氏华侨,主要是从广东、福建迁去的。 邹姓姓氏文化 郡望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226 年)改涿郡置郡,其治所在蓟县,辖境相 当于今北京市昌平、房山及河北省涿县一带。 太原郡:秦汉置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晋 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 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 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广陵郡:秦置广陵县。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 郡,辖境相当于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一带。隋改江阳,治今江苏省扬州。南 唐恢复广陵原名。宋熙宁五年(1072 年)并入江都。 南阳郡:①春秋战国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 地。晋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战国为魏南阳,一部分属韩(按公元前 263 年,秦白起攻韩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 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②秦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隋唐邓州南阳郡改 良穰县(今湖南省邓县)为治所。元明清南阳府治南阳,即汉宛县、今南阳市。 渤海郡:靺鞨粟末部为主体所建,先称振国(震国)。西汉置渤海郡,在 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公元 926 年,为契丹所灭。 丹阳郡:①古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省秭归东南。楚文王东迁至今湖 北省枝江西,仍名其地为丹阳。②丹阳(杨)县,秦置,在今安徽省当涂东北, 唐并入当涂。③汉置丹阳(杨)郡,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三国吴移治建业 (今江苏省南京),隋灭陈后废。炀帝又以蒋州(今南京)为丹阳郡。 堂号 范阳堂:秦汉时期,邹氏人有一支从今山东省境内迁至范阳,西汉邹仲 俊后发展成为望族,所以邹氏人以“范阳”为堂号。以邑为氏及以国为氏邹姓 的总堂号为范阳堂。 碣石堂:战国时期的邹衍,深通阴阳、盛衰、兴亡之道。燕昭王招贤, 专门建造了碣石宫来招待邹衍。 讽谏堂:战国时期的邹忌,看到齐威王不喜欢听别人向他提意见,于是 以巧妙的方式规劝他。齐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见,下令:凡是对他提出意见的 人可以得到不同的奖赏。一开始大家都争着给他提意见,两个月以后,提意 见的人很少了,三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几乎没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见都 提完了。齐威王收集了这些意见,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这就是邹忌讽谏的结果。所以邹氏又称“讽谏堂”。 南阳堂:2013 年湖南新化敦睦堂、睦亲堂合修宗祠,因都是 33 世祖邹 湛(字闰甫,南阳新野人,大学博士,晋国子监祭酒,称南阳杰人)的后代, 定名为“中华邹氏新化南阳堂。 南谷堂:南宋邹应龙后人修建。 此外,邹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回春堂”、“古经堂”、“敦睦堂”、“显忠 堂”、“中和堂”、“敦本堂”、“元恺堂”、“晋德堂”等。 邹姓家族名人 邹衍:亦作驺衍,春秋战国时齐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阴阳家、士大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他学究天人,雄于辩口,号“谈天衍”。创五行始终说。“深观 阴阳消息”,借以论述天道、世运的转移。邹衍的著作很多,皆已散佚。《史 记·卷七十四》说邹衍著有“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第十》阴阳家著录《邹 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也都亡佚。 邹忌:邹氏家族在战国时期有名的人物,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为宰 相。他曾劝说齐威王纳谏,导致齐国实力加强。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阳:西汉散文家,藩王太傅。齐人。生卒年不详。文帝时,为吴王刘 濞门客,以文辩著名于世。吴王阴谋叛乱,邹阳上书谏止,吴王不听,因此 与枚乘、严忌等离吴去梁,为景帝少弟梁孝王门客。邹阳“为人有智略,慷慨 不苟合”,后被人诬陷入狱,险被处死。他在狱中上书梁孝王,表白自己的心 迹。梁孝王见书大悦,立命释放,并尊为上客。著有《上吴王书》、《狱中 上梁王书》。 邹普胜:铁工出身,元末农民军领袖,天完政权太师。 邹元标:江西吉水人。明万历进士。刚作官的时候因得罪张居正而被贬, 于是潜心研究理学。张死后,他又出来作官,以敢言著称,母死后居家讲学 三十年。邹元标为东林党首领之一,与赵南星、顾宪成号为三君,后为魏忠 贤所忌,被迫辞官而归。著有《愿学家》。 邹守益:江西安福人。明学者,字谦之,号东郭。官至南京国子祭酒。 师从王守仁,强调“缜独”、“戒惧”。著作有《东郭集》。 邹容:原名邹绍陶(1885-1905),四川省巴县人。1903 年加入爱国学社, 组建中国学生同盟会,写成著名的《革命军》一书,倡言反清革命,号召推 翻清廷,创建中华共和国,颂扬革命为世界之公理,自称“革命军中马前卒” , 遭到清廷和上海租界当局的迫害,《苏报》案发,章太炎被租界当局拘捕, 邹容自投捕房,一同入狱于提蓝桥的公共租界监狱。1905 年 4 月 3 日死于狱 中,年仅 21 岁。 邹鲁(1885—1954),原名邹澄生,广东省大埔县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 政治家。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央执委委员、青年部长、。 1925 年 11 月,参与发起西山会议。国立广东大学(现中山大学)首任校长。1930 年, 邹鲁回到广州,张学良支持蒋介石,出兵入京调解军阀间的矛论。日本特务 土肥原贤二借机拉拢邹鲁,反遭到邹鲁驳斥。1946 年,任监察委员。1946 年,为监察院委员,1949 年 7 月,去香港,移居台北,后任中央评议委员。 邹作华(1894-1973),字岳楼,吉林永吉人。国民党炮兵总指挥,二级。 邹韬奋:原名恩润。1895 年出生,原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 长乐县。 中国现代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1921 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1922 年 入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工作。1926 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毕生从事 新闻出版工作。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2 年创办生活 书店。1933 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大同盟。同年 7 月被迫流亡海外,周游欧美, 并至苏联参观。1935 年回国。在上海、香港主编《大众生活》周刊、《生 活日报》和《生活星期刊》,并任上海各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 领导工作。1936 年因从事抗日救亡活动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为七君子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全民抗 战》 等刊物 。 1941 年皖 南事 变后, 再度 出走 香港 ,复刊《大 众生活》 。 1942 年到苏北解放区。1944 年 7 月 24 日病逝。中共中央根据他生前的申请, 追认为中共党员。辑有《韬奋文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2 页,此文档共4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下载需知: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