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备课网 > 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老师应该研究点国学——关于语文新课程的一点思考 省级获奖论文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6-04 10:08:18

 语文老师应该研究点"国学" 

----关于语文新课程的一点思考 
内容提要:文章根据语文新课程的安排及现时代中国教育一些实例,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论述了语文老师研究国学的必要性、方向、目标、内容、措施等,既有理论方法,又侧重实践技巧,尤其是国学教育的实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谨以此文给我们语文新课程教育注入一些新的活力。 
关键词:国学    哲学   文字学  国学教育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国学研究这个题目太大,我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只能缩小口径,选取了国学与当前语文学科教育改革联系较多的特点,说说个人的看法,角度集中,紧紧扣住语文学科的本身的特性,靠船下篙。我从下列三个方面谈谈。 
为什么研究 
首先,是针对一些眼前的现象而言: 
现象一 “呱呱坠地”不能读作“guaguazhuidi”,“炙手可热”并不是东西太烫手的意思……在最近一次的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上,夺得第一名的是留学生队。这一结果让大多数评委大跌眼镜。 
现象二 在今年广东省高考中,一万多名考生的古文翻译成绩为零分,许多考生在作文中将“林则徐”误作“林侧徐”或“林则楚”,有关人士发出强烈呼吁:中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基本功训练。 
出现这种现象首先是因为很多人认为“语文没用”。很多学生都坦言:现在对英文学习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要远远大于对母语的学习。其实,语文恰恰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从小里说,语言文字是表达工具;而从大里说,文学是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前一阵,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学院一事引起广泛关注。如果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学院是一种国学的"精英意识"的话,我们更应意识到,重振国学,更应是一种大众行为,更应从语文基础知识、从学习母语和热爱母语抓起。 
再看看我们今天的孩子,心灵脆弱,自私偏狭,不懂关爱……小学生为了一句玩笑话就离家出走,中学生因为担心考分后进竟杀父弑母,大学生为了一个莫须有的理由就用硫酸泼洒动物,博士生竟因为室友的休息时间与自己冲突同室操戈……这样让人痛心疾首的悲剧发生得太多。教育本应像阳光一样照亮他们的人生,而实际上,工业社会“唯己”的经济学价值观的耳濡目染使跨世纪的一代在教育预期的轨迹上已偏离得太远…… 
其次,阅读了“人教版”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就有一个想法:语文老师应该研究点国学。其前言部分提到语文课程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老师在高中语文课程中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并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又提出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针对这些近景和远景目标,这些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应该与国学的研究范围是近乎统一的。因此,高中语文老师应该研究点“国学”,作为平时语文教学有益的补充。 
据权威部门调查,某些学校、特别是人民大学开始了《国学》课程实施一年后,赢来了来自教师、学生、家长和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 
教师:留给我们自己开发的空间很大。 
学生:学到的不只是丰富的知识,还有如何做人的道理。 
家长:从儿时开展“国学”教育,会使孩子从中汲取丰富的人文素养。 
专家:不仅是对知识的沿袭,更重要的是对思想的传承。 
全世界诺贝尔奖得主早在1981年就这样警示世界: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眸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即儒家的思想精髓,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便提及了国学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我们语文老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是有研究点国学的必要了。 
研究什么 
语文老师,首先,是个基础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研究者。面对国学这么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我们与传统的国学大师的研究方向与研究范围还是有些区别的。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去领悟国学的内涵与外延,才能做到研究口径精准,研究力道十足。 
其实,所谓“国学”,作为名词古已有之,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然而作为近代意义上的概念,则是在20世纪初年形成的,其具体的界定,人们多有分歧,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是,相对于新学它指旧学,相对于西学它指中学,引申而言,即今人眼中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我们认为,国学可以理解为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 
中学语文教师要研究国学,通常是起点较低,但是要求要高,必须有想成为大师的目标去实践,这样才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也就要求我们认真仔细的研习国学的细节特征。国学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与时代精神,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一样。我们以历史主义的态度冷静地考察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就能够发现: 
第一,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中华文明中的观念文明部分,通过国学这种文化形态得以展现并传承,它就像一根坚韧纽带,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珍珠串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第二,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培育着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儒家所倡导的"德治仁政"治国理念,道家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一体哲学思维,法家所主张的“信赏必罚”管理方略,墨家所宣扬的"兼爱交利"文化精神,兵家所阐发的"避实击虚"行为科学,均已积淀为普遍的民族心理和宝贵的历史财富,为中国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统一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第三,就文化的承继性而言,国学是走向新的时代的起点,建设新型文明的资源。 
至于具体的研究对象,我就以儒家研究作为范例,和各位方家一起探讨一下: 
儒家的起源。儒,柔也,术士之称。 
儒家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 
儒家经典。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程颐、朱熹、陆守仁、王阳明。 
儒家的特征。其一、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其二、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其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其四、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其五、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儒家思想鉴借。如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已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已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已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等等。 
儒家余话。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因此,再兴国学,可以说便是重振儒学。一般来说,儒学既将复兴或是时势所然。 
另外,我们在研究国学时,还可以把它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还得强调一下,我们语文老师研究国学的最后都是的研究国学在课程中的应用,以及课堂上的教法,因此研究国学教法也应是我们的研究中心之一。 
怎么研究 
由于《国学》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较高,又无固定的教学参考内容与教学方法,所以,教师自我对教材的认识与把握就显得格外重要。那些已经适应于统编教材教学的老师,在教学《国学》课时未必能够从容应对。因此,我有三个原则想在此提醒一下。 
一.教师的素质要提高应该作为最基本的研究基础。 
二,研究国学,并非盲目地崇古,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整理与探讨,给予正确地阐述与批评,既给它以应有的历史地位,又通过深入地把握其丰富内涵,更好地调整其在当代生活中的作用,为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 
三、从事国学研究,要注重实证,要敢于扎硬寨,打死仗。 
具体的研究内容、方法、步骤如下: 
首先谈谈哲学。自古言之:哲学是统领,文学是基础。我们若没有哲学的引导,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将会陷入一片黑暗和混沌之中,文学如果没有哲学的支撑,作品就会成为没有灵魂的腐朽躯体,言而无文,行而不远。不讲哲学的老师永远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名师,没有自己思想的老师永远成不了学生心灵的指路明灯。那么就此而言的哲学是指哪些方面的东西呢?提起中国的哲学,我们大多数人通常马上想起的就是老庄哲学,认为那就可以涵盖我国几千年的哲学范围。其实不然,老庄哲学严格地说只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部分,其实,儒、释、道都从自己的中心思想较完整的阐释了完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些派别的思想影响后世几乎所有的了解他们的受众。这些对于哲学的认识让我们在讲解许多文学知识时会变得游刃有余:《论语》中,吾日参省乎己,《离骚》中,虽九死其尤未悔的爱国主义,《庄子》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洒脱,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朴素的共产主义,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悲观主义……并且由此我们可以带着学生去认识一大批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论衡》的钱充,《马说》的韩愈,近代的冯友兰、夏眄尊、当代的李泽厚等等。再如西方的哲学家群像的链接: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俄里彼特斯、苏格拉底、柏拉图、荣格、康德、费尔巴哈、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苏霍姆林斯基、布鲁姆、布鲁纳……这许多的伟大的思想家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光明的同时,还有无穷无尽的快乐。也许,正如牛顿所言,我们都可以站在巨人肩膀上去观察和了解世界,这会让我们更容易些。 
其次再回到文学典籍的研习,我就谈谈研究感想吧。 
扬弃,文学研究,切不可忘记"经典"。在选择文学作品时,当用时代的视界对古典作品予以恰当地删选。其中总包蕴着一些封建思想的糟粕。在研习时,我们必须进行删减,取其精华,真正做到修其身,养其性,而非繁文缛节的复古。马克思说:"留恋那种原始的丰富是可笑的",只有革旧鼎新,才能永恒发展。扬弃,汲取国学之精髓,让我们在新与旧的交汇点上收获"丰富"。 
感悟,古人说:"学不言而自得",讲的实际上就是我国古代文学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感悟"。进行文学的诵读,"感悟"亦是不可忽视的策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诵读感悟,才能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音韵美,才能进入文章的内里,感受、品味,才能获得顿悟与积淀,获得语文素养、人文素养。 
国学的经典文籍,无不文质兼美、含义隽永、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清人唐彪说"文章读得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诵读、感悟,可以唤醒文学,陶冶心灵。 
延展,在研习文学典籍时不能窥其堂奥,只是觉得在诵读以外,还要根据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辅之以琴、棋、书、画,茶艺、戏曲……的熏陶培养,从而增强国学底蕴、文化素养,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体验者。所以文学诵读、熏陶才是国学研究的核心。 
再次,提到了文学,我们不得不研究一下文学的载体——文字,以及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叫文字学,它研究文字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文字的类型及其特点,研究文字和社会、文字和语言、文字和书写工具以及印刷技术的关系等等。我们尤其是说专门研究汉语汉字的学科,民国以前称为“小学”。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至今仍在使用的古老文字,地下出土的资料表明它至少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根据汉字发展情况,汉字可划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秦隶是二者的分水岭。秦隶以前的汉字,称为古文字。可分为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简帛文、玺印文、货币文。秦隶以后的汉字,称为今文字。今文字从书体的角度可分为汉隶、楷书、今草、行书。研究文字可以明白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及源泉所在。 
然后,对于历史学的研习,要注意“以史为鉴”。对于长期以来把中学历史课作为副课的对象,我认为史学研究在今天更是空前的重要:漠视历史教育,于是产生上述国民不知国耻日的现象。反观世界,很多国家都将历史教育与民族的兴衰盛亡相结合,以至无处不在、无时不响的历史警钟,始终在他们的国民心中鸣响。且不说美、英、法、俄等国,精心保护所有的战争遗迹,在历史教科书和科普、社科读物中不间断地加强对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历史教育,单就日本而言,他们对国民历史教育的重视程度,已达到了基本国策的高度。最近,日本地方政府不惜代价,不顾别国的严正抗议,再次同意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这正是他们重视历史教育的突出表现。而我们由于长期以来人为造成历史课边缘化,所产生的后果已不仅仅是青少年不知国耻日的问题了。这些缺少历史教育的学生,一旦踏上社会,既缺乏世界视野,在艰难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迷失方向,也难以融入浩浩荡荡的世界先进行列;又淡漠传统文化的优秀人文精神,以至难以塑造自己的人格力量,这一切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借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东风,从此重视历史教育,让历史警钟,尤其是国耻日的警钟,时刻长鸣。 
最后,对于"国学"的教学,我觉得应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教师的精要讲解与浅易翻译,学生对文意的理解与诠释,固然不可或缺,但一定要少之又少。能少讲者不多讲,能不讲者就不讲。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读好,背会。大可不必担心学生食而不化,囫囵吞枣。惟独背诵过的一些古诗词耳熟能详。由此内化而成的自身的思想、性格与修养,更是如影随形般地跟随人的一生。 
我们如果思考一下古代先贤的学习方式与突出成就就释然了。我曾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从公元前551年孔老夫子出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500年间,中国能够正规入学学习的人数,远远没有从1949年到现在入学就读的学生多。况且我们现在从国内外还学习了许多大教育家的精典教学方法。但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国学子,成为世界级文学巨人者几乎是零。这种悲哀不能不令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中国古代的每一个时代,几乎都产生了让世界瞩目的大思想家、文学家。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孙子、屈原等一大批大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到帝制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的大文学家曹雪芹,无一不是世界级的大师。那时候还没有苏霍姆林斯基,也没有布鲁姆和布鲁纳,即使有,也因国域之隔而无法学习其精妙的教学方法。但是,我们的先人就用自己最"笨"的方法--朗读与背诵,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大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这种悖论的出现,是应该引起教育界人士足够注意的时候了。 
所以,我们的老师,不要担心你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思想不合,不必要去在花样上做文章。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就要让他们去多读、多背。说不定数十年之后,你教的学生中就有了引人瞩目的文学大师、国学大师。 
后记:国学普及任重道远。今年7月份,一家官方网站在主页上推出了一个民意调查:您赞成在中小学生中推广"读经"吗?总投票人数是550人,回答赞成的382人,占投票总数的69.45%;回答不赞成的144人,占投票总数的26.18%;回答观望的24人,占投票总数的4.36。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赞成在中小学生推广"读经"的人占大多数,但还是有一部分人顾虑到传统文化中的不止是精华,也有糟粕。那么,到底国学是否能够在中小学生中普及呢?在国学教育中应该如何对精华和糟粕加以取舍呢?燕山学堂的薄校长说:"现在研究国学、从事国学教育的人越来越少了,我深刻感受到国学文化有濒临失传的危险。"在刚刚开学的这几天我感到,并不是现在人不喜欢国学,而是现在社会给他们提供学习国学的机会太少了。鉴于有必要给学生们一个了解、接受传统文化的机会,所以我们老师得先去研究一点。
 
 
 
 

责编:杨粟梅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