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备课网 > 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注重语感培养 提高语文素质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6-08 12:59:48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 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 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语感强的人话听得明白,说得得体;文读得透彻,写得畅达。语感弱的人则反之。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 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因此,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所以,可见,语感素质在整个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一 、诵读吟咏,初步感受语言。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必须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 
 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教这首小令时,我没有立刻进入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由于这首小令前三句是景物的排列,景物的特点也很明显。因此,学生就会或多或多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这就是客观事物激起的主观感受。是认知上的感性直觉,这是获得语感的前提。这时候再引导学生联系最后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生就会很容易地体会出这首小令所要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这些恰恰是建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的,因为读本身就是一 种琢磨和体验过程。通过诵读吟咏,学生把握了它的感情基调,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领略了文章的韵味,省去了许多环节。因为,讲解是死的,而诵读却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抒情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繁琐的讲解,删除一 些繁重的练习,淡化一 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引导学生诵读吟咏,以触发学生的语感。 
 具体方法有: 
 (1)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理趣,叶老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目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像《荷塘月色》、《再别康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课文,或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意会”境界。 
 (2)指导诵读: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目到、心到,调动学生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让学生的感受达到准确、细腻、真切。使学生受到感染,引发感情,而后有节奏有感情地投入诵读。 
 二、    总体感知,总体把握语言 
 语感的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感知,既要“入乎其内”,评点分析,品味语句,又要“出乎其外”,综合相关内容,联系写作背景、材料,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它要求认知者有更高的立足点和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如《沁园春·长沙》一 词中,用“看”、“怅”、“怡”等词来联系全篇,诗人笔下的人是雄姿英发,气概豪迈;秋景是活泼、美好、壮丽,把这些内容与当时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看,它表达了诗人改造旧中国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如果缺乏总体感知,就可能一 叶障木,不见森林。不能真正理解作品,也难以养成丰富的语感。 
 三、揣摩咀嚼,具体品味语言 
 叶老曾说“一 篇作品只读一 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点出了涵泳推敲的重要性。而语感的会意性就决定了人们要领悟语感,就必须揣摩、体味。 
 首先,具体品味语言还要注意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人常说:“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我们学习语文,一 定要把生活中的一 点一 滴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得越真切,遇到一 篇文章,便会引起你的共鸣,仿佛身临其境,感受深切。如《我与地坛》的第二节,只有充分调动学生亲身经历母爱的生活,才能更真切地理解作者当时传达出来的对母亲深深地沉痛的悼念。 
 其次,品味语言一 定要驱遣想象,意会言语,联想和想象是语感腾飞的翅膀,因此教学中教师一 定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象。如《致大海》、《雨巷》、《春》等散文诗歌,让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一 幅幅画面,尽情驰骋于想像之中,才能感受文学意境。 
 四、培养语感,还要强化实践 
 从一 定程度上说,语感的培养,还要使学生自己进行实践,使他们养成听说读写的习惯,使其在不断地运用语言中,激发自身的语言积淀,促进语感的形成。 
 总之,语感虽然具有一 定的不可捉摸性,但绝不是不可知的东西,它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从而为人们所掌握。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 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它对于改革语文教学,提高语文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符合整个素质教育的精神。  
 作文命题引发与学生写作心理 
 白水中学   武秀玲 
 作文课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怎样使学生兴趣为文,这是中学写作课一 直探讨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作文课一 定要研究写作者本身,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才能“言为心声”,让学生写出文、理、情并茂的文章。以下就“贴近学生心理特点”命题,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发表一 点浅见。 
 一 、运用探索、猎奇心理命题。探索、猎奇心理是中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求知的增强,社会接触面的拓宽,学生探索、猎奇心理也愈强烈。“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刺激着他们去认识,去探寻。这种心理实际上是青少年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和证服欲望。针对这一 心理特点,我们可以从社会生活中,选择一 些学生感到新鲜而又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供他们辨折。例如,有一 则材料名为《鹿狼之战》,谈一 群生长在自然环境中的鹿被赶进了养殖场,结果生长状况愈来愈差,病弱越来越多。有人想了个办法,在养殖场里放进了两只狼,结果鹿群非但没被消灭,反而越来越壮大。这个材料很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怎么没有天敌 而反有害,有了天敌反而有益”,一 题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热烈,歧见迭出,想叫他们不说也不行。再如写谈《王熙凤的“笑”》、《新乞丐》。“明是一 把火,暗是一 把刀”的王熙凤,怎么单写她的笑呢?乞丐也有新旧,这里的“新”到底是什么含义?由于命题新颖见奇,引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普遍喜欢写。探索、猎奇心理是学生写作愿望的内在引发因素,命题时善于运用,会产生很好的引发效果。  
 二、运用质疑、是非心理命题。在学习生活中,学生必然会遇上许多疑难,许多是非难辨的事物,这会引起他们的思考、争辩。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性、理性思维的增强,他们表现出乐于思考,不愿盲从,有正义感。倘能通过自身努力去解决疑难,辨明是非,从心理上他们会感到很大的满足。针对这一 心理特点,我们在命题时,就可以出一 些学生希望解决而又有探讨价值的疑难、是非问题,供他们讨论。如《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的唯一 标准吧?》、《走在最前面的人也是最痛苦的人》,前一 问题经常困扰着学生,因为几乎每个学生 都在成绩浪线上起伏,也同时引来家长、教师、同学的不同评价和不同对待,现实中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于是他们想质疑、想说出心里话。后一 命题是题目本身使学生质疑。“走在前面的人怎么会最痛苦?”这似乎有悖常理,于是学生产生了征服疑难的愿望,结合《记念刘和珍君》一 课,他们认识到先知先觉者、披荆开路者是最大的幸福者,又是最大的哀痛者。  
 再如《有“礼”走遍天下》、《班门弄斧辨》,这类文题很触动学生的是非心理。“用礼来走天下,打天下,这是哪来的道理?”“弄斧为什么不能到班门?”一 种反对歪风邪气、反对旧传统观念的情绪油然而生,写作冲动产生了,学生自然会兴趣为文。  
 三、运用关注、责任心理命题。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从自身的发展出发,他们有自己关注的问题,有希望自己健康成长的责任态度,特别到了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增长,有关他们自身发展的关注心理、责任心理也愈强烈。结合学生实际,注意学生圈里的热点问题、关注问题,把文题出在他们关心的焦点上,从而达到既有利于写作,又有利于引导的目的,这应是我们命题的又一 思路。例如《关于追星族的思考》、《谈中学生早恋》、《我是一 名普通班学生》、《读书与做人》、《机遇》等,这类作文题所涉及的问题,几乎每个学生都关注过,思考过:什么是真正的星,对待星的正确态度是什么;身边有同学早恋了,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同样是博览群书的人,为什么有的流芳百世,有的遗臭万年……这类问题就不单单是作文问题了,而是关系到他们怎样成长、怎样成功的切身利益问题。在关注心理、责任心理的驱使下,这类问题,他们乐于思考,这样的文题,他们乐于做,并迫切希望得到正确引导。命题中,我们还要善于运用关注、责任心理,把学生对自身成长的关心同时引入到对国家、社会的关心上来。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见义勇为赞》,这类作文就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胸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四、运用自强、成就心理命题。争强好胜,想有所作为,这是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特点。特别进入高中,学生进入青春初期,开始意识到生活的连续性,明白了未来对自己的重要意义,远大的目标、杰出的人物时时在激励他们,于是现实中的我开始否定过去的自我,追求理想中的我,不断用理想的我鞭策自己,由此,自强心理、成就心理十分突出。这些心理特点,也就给教师提供了命题的引发因素。例如:《要战胜自我》、《发光与沾光》、《由圆明园废墟引起的思考》,这些文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自强自奋心理,前两题容易激起向自己挑战的情绪,后一 题往往在痛定思痛之后,学生会表达出“青年当自强,民族当自强”的强烈愿望。再如《人才与兴国》、《当代青年大有希望》这类文题,不但能刺激学生的自强心理,还能激发他们的成就心理。“兴国需人才,我是人才吗?”“我们荣幸地赶上了这个时代,我能成为栋梁吗?”写作这类题目,理想的我,成功的我总是在向自己呼唤,心中总有一 种内在的驱动,情绪冷静之后便会换来理性的思考和表达。 
 五、运用审美、认同心理命题。爱美是人之天性,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追求着生活。对于中学生,我们讲“五讲四美”,主要从道德情操、行为习惯上进行美的教育,力求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中学生进入青春初期,除逐渐注意外在形象外,内在审美体验明显加强,他们强烈追求真、善、美的事物,按照社会培养,自己初步建立起来的审美情趣评价着周围世界,希望社会净化,环境净化,世界美好,自己变得更美好。了解这种心理,我们就可以出一 些适合学生审美,培养学生美好情操的文题。如《从一 声“谢谢”谈起》、《谈“净化”》、《谈“生活的色彩”》。前两题能唤起学生美化环境、美化心灵的审美情趣,后一 题则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绚丽多姿、思想的丰富多彩的更高的审美要求,这些文题能把学生带入到理解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理性思维中去。当学生用他们的审美观确立了美好的事物时,认同心理也同时产生了;“善善而恶恶”。他们会赞美、学习美好的东西,批判、摒弃丑恶的事物。如写《我赞廉颇》、《美哉,海迪!》、《壮哉,徐洪刚!》,这会唤起他们的审美冲动,又能引发认同心理,产生内摹仿,为文时,他们会由衷地写出他们的感受,阐发他们的灼见。 
 如果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心理因素比作一 潭水,那么,我们的作文命题,应该作为投水之石,石击才能浪起。如果投下去的是一 片叶,一 片羽毛,则只会冷冷清清。王充《论衡》讲“意奋而笔纵”,刘勰《体性》讲“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都强调了情绪的引发及情感调动对写作的重要作用,如果我们悉心研究并恰当运用学生心理特点命题,注意“投石效应”,我们就多了一 把启动学生兴趣作文的钥匙。

责编:杨粟梅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