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国企站 > 中国邮政

2021中国邮政公司招聘考试行测辅导:文章阅读(704)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20-05-29 22:17:31
随着淡水供应已达极限,五大洲50 多个国家或许很快就将因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冲突,除非他们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兴叹流迅速达成协议。

目前全球各地都在谈论夺水战争。2001 年3 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对淡水的激烈争夺很可能成为未来冲突和战争的根源”,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最近一份报告得出的结论认为,在未来15 年内,随着各国可利用的水达到极限,国际之间冲突的可能性将增加。

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而历史似乎站在他们一边。唯一记录在案的夺水战争于4500 年前发生在两河流域,即我们如今所知的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拉可什和乌玛之间。相反,从805 年至1984 年,各国签署了3600 个与水有关的条约,其中许多条约在处理这种至关重要的资源方面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对过去50 年间1831 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的分析表明,这些事件的2/3 具有合性质。例如,一些国家商定进行科技合作,并签署了157 个用水条约。

然而,另一些人认为,就淡水而言,过去将不是未来的可靠指南。淡水作为一种可再生但并非无穷的资源,正在变得日益稀缺。即使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几乎与4500 年前一样多,全球需求已稳定地增加,仅仅从1950 年以来,随着世界人口从25 亿到60 亿,人均可再生淡水供应量已下降了58%,此外,与石油以及其他多数战略资源不同,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是无可替代的。淡水对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虽然历史表明,与水有关的合作是一种规范,但并非规律。在过去的50 年里1/4 与水有关的事件是敌对的。尽管这些敌对事件的绝大多数只涉及口头对抗,但是对立国家在37 次记录在案的事件中不仅仅彼此辱骂,而且开了枪,炸了水坝,或者采取了其他形式的军事行动。

1.1.
第三段中说,“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以下不能支持这些人所持见解的一项是(  )。

A.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之间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夺水战争

B.从805 年至1984 年,各国签署了3600 个与水有关的条约

C.在处理至关重要的水资源方面许多条约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

D.过去50 年间1831 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2/3 具有合作性质

1.2.
以下不能证明第四段中“另一些人”所持观点的一项是(  )。

A.淡水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

B.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无可替代

C.与水有关的敌对事件并不鲜见

D.各国可利用的水已达极限

1.3.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南的讲话和美国国家情报部门的报告结论都意在指出淡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B.认为爆发夺水战争的警告是“杞人忧天”的人目光短浅,幼稚可笑

C.“过去不是未来的指南”的意思是:过去不短缺,不等于将来不短缺

D.淡水“无可替代的用途”指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等

1.4.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各国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达成协议,也未必能防止和消除争夺水资源的冲突发生

B.淡水稀缺是由于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减少,而人口增长导致全球需求量增加,从而使供求比例失调引起的

C.历史经验证明,国家之间缔结条约进行合作是解决用水争端、防止发生冲突和战争的有效途径

D.石油资源同样存在短缺的问题,但它可以通过其他能源替代的方式解决

在一定条件下,朦胧比清晰更富美感。古人云:“马上看壮士,月下看美人。”据天文学家称,即使是满月——十五的月亮,其亮度也只相当于阳光的五十万分之一。

长江三峡的神女峰,终年云雾缭绕,其险峻奇诡尽在半遮半掩之中,故有“半入仙境半人间”的飘渺意境。这种“飘渺”亦即朦胧。常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叫做“浮想联翩”。倘若有人走近去,实地考查一番,想那如仙似幻的景色必然减半,所得不过一片残山瘦水古树怪石而已。

因为美感体验是非反思的、不自觉的,美感体验的关键是体验者与其对象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而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明察秋毫”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现代企业管理学中有一门课叫做“行为科学”,它用社会心理学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种种行为的原因,认为:人的欲望(或称需要)是人行为的发动器,倘欲望完全被行为实现而满足了,欲望立即消失,产生索然之感,这时候就需要另一种新的欲望来发动新的行为。而“朦胧”总是使人不识庐山真面目,赏美心理永远不能完全满足,也就不会兴味索然。美感最强烈之点是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这一瞬间就产生“临界点美感”,朦胧的美学功能就包括使人总是保持在兴趣盎然而不是索然的“临界点美感”上。

为满足人类这一固有的审美心理,作家为文则必须含蓄,状物抒情也必须蕴藉,即所谓“意贵透彻,语忌直率”。诚然,朦胧不是晦涩,不是让谁也看不懂,更不是一团漆黑。一言以蔽之:朦胧使美感纯化,使美感丰厚,使美感不衰。

2.1.
对文中概念“临界点美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产生于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

B.“临界点美感”所构成的心理基础是对美的事物的一种完全满足

C.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临界点美感”是最强烈的美的感受

D.使人保持在兴趣盎然的“临界点美感”上,是朦胧的美学功能之一

2.2.
下列能作为“朦胧使美感纯化”这个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A.朦胧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即“浮想联翩”

B.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

C.朦胧不仅可以使美感丰厚,而且还能使之长久不衰

D.“明察秋毫”(不朦胧)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2.3.
下面不属于朦胧美感的一项是(  )。

A.隔花人远天涯近

B.此时无声胜有声

C.学生听老师讲课似懂非懂

D.(东邻美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2.4.
对画线的句子“人的欲望(或称需要)是人行为的发动器”,在文中的深刻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欲望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

B.人应想方设法满足自己的欲望

C.体会美感应凭直觉而不能凭反省

D.欲望是万恶之源

2.5.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引用“马上看壮士,月下看美人”是要说明不清晰而产生出朦胧的美感

B.第四段作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朦胧能使人产生出强烈而持久的美感的原因

C.最后一段通过朦胧与晦涩的比较,使人们对朦胧美有全面的认识,避免了片面性

D.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朦胧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有朦胧才能使美感经久不衰

答案与解析
1.1.答案: A

解析:

该题为细节判断题。第三段提到“而历史似乎站在他们一边”,下文的内容即为关于历史的论述,以此来支持这些人的见解。A项内容为4500 年前发生在两河流域夺水战争的具体描述,该论据的重点是记录在案的夺水记录很少,唯一记录在案的还是发生在4500年前,而非夺水战争的内容,且用发生过战争来证明不会再发生战争,逻辑错误,故A项无法提供支持。BCD均为第三段中的论证部分,用来说明历史上人类就水资源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为这些人的该种见解提供了支持。故正确答案为A。

1.2.答案: A

解析:

该题为细节判断题。第四段中另一些人所持的观点是“就淡水而言,过去将不是未来的可靠指南”,之后进行具体的阐述。文段中提到“淡水作为一种可再生但并非无穷的资源”,利用“但”字表转折,重在强调后面的内容,即“淡水并非无穷的资源”来对“另一些人”的观点提供论据,而非A项中的“淡水市一种可再生的资源”。B项内容为文段原话,正确。根据材料中“在过去的50 年里1/4 与水有关的事件是敌对的”可知,与水有关的敌对事件并不少见,C项正确。从“淡水资源变得日益稀缺”到“各国就淡水资源所发生的敌对事件”可知,各国可利用的水已达极限,所以D项正确,可以提供依据。故正确答案为A。

1.3.答案: D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安南的讲话和美国情报部门的报告主要意在说明水资源短缺可能导致的后果,而不仅仅说水资源短缺的现状,A项错误;作者只说明了别人的两种观点,并没有对任何一种观点发表评论,B项错误;“过去不是未来的指南”在原文中指的是:虽然过去为水而发生战争的事情少,但不代表将来也这样,所以不能用历史的记录来推断以后,C项错误。D项定位原文,下文为对“淡水无可替代用途”的解释,即“对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知D项叙述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

1.4.答案: B

解析:

该题为细节判断题。根据原文“即使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几乎与4500 年前一样多”可知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并未减少,B项错误。A项推断正确,根据第一段的叙述,“他们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兴叹流迅速达成协议”会防止他们“很快”发生冲突,并不是完全防止,以后也可能再发生。根据第三段的论述,过去夺水争端发生的少是因为“国家之间缔结条约进行合作”,故C正确。根据第四段的论述“与石油以及其他多数战略资源不同,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是无可替代的”,言外之意就是“石油以及其他多数战略资源”的用途是可以通过其他资源来替代的,D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B。

2.1.答案: B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根据文章第四段“美感最强烈之点是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可知“临界点美感”所构成的心理基础是对美的事物的一种不能完全满足。所以B项“完全满足”表述错误,当选。

同理,根据上句可知A项正确;根据“美感最强烈之点……这一瞬间产生临界点美感”可知C项正确;根据“朦胧的美学功能就包括使人总是保持在兴趣盎然而不是索然的临界点美感上”可知D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B。

2.2.答案: B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解题关键在于要使选项与题干构成因果关系,B项中“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就是要达到使美感纯化的目的,所以B项完全能作为引文的依据,当选。

A项只能得出朦胧带给人美感这一观点,并不能推出“使美感纯化”;D项只是从反面推出了朦胧能带给人美感这一观点,同样并不能推出“使美感纯化”;C项与“使美感纯化”是并列关系,共同总结了“朦胧”的意义作用。

故正确答案为B。

2.3.答案: C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C项听课“似懂非懂”,是指没太听明白,好像懂又好像不懂,明显并不是指意境的朦胧,所以不属于朦胧美感,当选。

A项是《西厢记》的唱词,张生暗恋的莺莺就在花丛那端,然而“隔花阴人远天涯近”,无从接近,遥远的天涯比起两人之间的距离来,反倒算是近的了,表达愿望不能达成的寥落和思念的深切。B项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指琵琶女曲中声音虽近弱到无,但作者仍能够感受到曲子所蕴含的情调。D项出自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描述女子非常美丽且美的恰到好处,增一分减一分都失色。ABD项都描述了欲望达不到或欣赏美物时的那种临界美感,都属于朦胧美感。

故正确答案为C。

2.4.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词句理解。

定位原文,正是因为人的欲望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朦胧才能使人产生无尽的美感,倘若欲望被满足了,便会索然无味,又需要新的欲望来发动新的行为。所以对画线句子的理解就是人的欲望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A项正确。

B项“设法满足欲望”与文意不符,文章说欲望是不可能被满足的;CD项无中生有。

故正确答案为A。

2.5.答案: D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D项“有朦胧才能使美感经久不衰”以偏概全,文章开头说“在一定条件下“,朦胧比清晰更富美感,所以D项错误,当选。

从文章第一段第一、二句可以推断A项正确;文章第四段说“行为科学”用社会心理学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种种行为的原因,其中论述的主要就是朦胧使人产生持久美感的原因,所以B正确;C项是对最后一段的概括,分析可知也是正确的。

故正确答案为D。

责编:杨丽梅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