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湖南教师资格 > 考试大纲

湖南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2.4教育与文化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9-03-31 20:38:28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本章习题)

  任何文化特性或形态,如果没有教育就难以延续。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进行的重要教育改革也证实:任何教育改革的背后,都隐含着社会文化的制约机制。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内取得成功的教育改革,一般都十分注意与社会主流文化保持一致;一项在一个 国家中取得显赫成绩的教育改革措施,在另一个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或区域中,却不一定 会取得成功。因此,研究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及变化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字“Cultura”,意为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最初是指人对自然界有目的的影响以及人自身的培养和训练。古希腊人认为,“有教养”是他们与“无文化”的野蛮人的主要区别。从罗马时代后期一直到中世纪,文化一词开始与城市生活发生联系。由于享受城市生活的人普遍有较高的“教养”水平,因而文化被理解为较高的个人修养。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把文化与理性联系起来,文化一词增添了人道主义色彩。直到l8世纪,文化才开始被人们科学地加以界定,并注意到了文化现象与自然现象有所不同。康德认为,文化是在公民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文化标志着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转变。黑格尔指出,文化始终与人类劳动相联系,在人类劳动的基础上产生实践文化与理论文化。19世纪90年代以后,文化概念正式进入到人类科学家的研究范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下的定义,对规范文化概念具有重要意义。他说:“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几乎所有的文化定义都注意把文化与人类的活动及其结果联系起来,都承认文化是独立于各种遗传素质和机体的生物特征之外的,即文化不可能通过遗传或其他生物和机械的方法获得。从这种共同性中,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比较准确地把握文化最本质的特征。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理解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根据文化的定义,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决定了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教育几乎与文化体内所有部分都有直接的联系。任何一种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如果不借助于教育的传递和深化,都将影响它存在的质量或缩短它存在的时间。 (二)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特定社会中的教育之所以能与特定社会文化体中的其他方面共存一体,主要是因为它们经过长期的历史共生和磨合,已经社会性地筛选掉不相适应的部分,并使其余部分扭合成为一种特定的相互适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其他文化体中的人看来,毫无存在价值和道理的某些文化特质,在另一文化中却是不可或缺的。这是构成和保持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基础。

  文化与教育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容易给人们造成这样一种错觉,即文化与教育之间似乎是一种封闭的循环关系,二者在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很难产生变化与发展。其实不然,教育与文化既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面,又有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过程中变化与发展的一面。

  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不断按照各自的内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在开始时,来自教育或文化方面的本体运动只产生一些渐变性的影响,当这种渐变积累到超出先前两者关系所划定的界限范围时,就会引起突发性变革,出现新文化、新教育和一种新的相互适应关系,从而实现两者在更高水平或更新意义上的和谐一致。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概说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教育系统对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包含四个部分:

  1.教育的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传递、保存方式不断地发生变化。人类保存、传递文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文字出现前,文化通过上下代人间及同代人间的口耳相传得到传递、保存;文字出现后,文化的传递和保存通过文字的记载和授受得以实现;最后就是人类通过经验和多种高科技手段保存传递文化。

  只有通过教育,把客体文化转变成主体文化,文化被人理解和应用,这些文化才成为具有社会价值和意义的对象物。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教育是文化传递的手段,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可以是教育内容。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有几个标准:一是社会价值标准。即只有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文化才能进入教育内容,且主要按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二是个体发展需要的价值标准。教育选择文化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顺序、特点以及学科内在的逻辑顺序和需要。 3.教育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过程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形成,使文化打破封闭的地域性走向开放,文化的交流成为必然。文化的融合是文化交流的产物,表现为不同文化的相互吸收、结合丽趋于一体的过程。

  4.教育的文化更新和创造功能

  没有文化的更新和创造,就没有文化的真正发展。教育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来发挥其文化创造的功能。人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创造者。二是教育直接创造新的文化。新的文化包括新的作品、新的思想、新的科学技术等。

 

  二、学校文化

  (一)学校文化界说

  虽然对学校文化的存在几乎没有不同的意见,但对于如何定义学校文化却有着不同的见解。这些见解可为定义学校文化提供这样一些基点:①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②学校文化既可能会给学校预定教育目的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教育目的的达成,这是由学校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所决定的;③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尤其是价值规念。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从其形态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文化的诸因素中,价值观处于核心的地位。

  (二)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学校是一个社会组织,组织现象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现象。每个组织虽然都是更广大的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受制于更广阔的社会的需求,受制于社会所确立的总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支配,但由于每一个组织的内外环境、构成因素和历史传统等都各不相同,因而经由自身的运作,会形成其自身独特的文化模式和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文化从整体上来讲,都是整合为一的,有着整体性的特点。作为学校文化来说,这一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因为学校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它是以学校内部形成的内化了的观念为核心,以预定的目标为动力,通过一系列活动形成的多层面、多类型的文化。它明确地对违反预定价值规范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拒斥,对符合者予以接受、褒扬,如此使得学校的文化及其成果大多是在一定价值取向的影响和支配下完成的。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学校本身就是文化传统的产物,它又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是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的。它负载着深厚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是文化精神、要求的集中体现。学校文化的这一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它所使用的教材或者说传递的教学内容上。作为教师与学生活动中介的教材,是千百年来文化的积聚,它所呈示的知识经验,是人类文化已有成果的提炼和概括。学校是人类文化的储存地,它除了把文化储存在书本、音像出版物等物质形态上以外,而且还集中了一大批创造文化、传递文化的教师,他们是文化的活生生的拥有者。学校是通过下列方式将文化积聚在一起的:①将文化以各种方式加以集中、积累和系统化,使学生发挥着一种类似“文化容器”的功能;②通过专业化教师将这些文化整合传授给学生;③将已认同接纳文化的学生输送给社会,通过他们返还出可供再生的文化。

  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者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学校职工亚文化、课程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等。

  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①学校环境文化,包括校园的总体结构和布局、校园绿化和美化、具有教育含义的教育和教学场所以及校园环境卫生等;②学校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和后勤保障设施等。

  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①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②规章制度;③角色规范。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有的学者把学校精神文化分解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①认知成分,即学校这个群体和构成它的个体对教育目的、过程、规律的认识,属于校园文化的理性因素;②情感成分,是学校这个文化体内的成员对教育、学校、班级、同事、同学、老师、学生特有的依恋、认同、参与、热爱的感情,这种感情内通常包含着很深的责任感、归属感、优越感和献身精神;③价值成分,即学校校园所独有的价值取向系统,像“有教无类”的价值取向,“尊师爱生”的价值取向,“教育教学活动优先”的价值取向,以及“严谨、守纪、规范、团结”的价值取向,等等;④理想成分,即学校及其成员对各种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发展水平所表达的希望和追求,如创造美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得到充分、和谐、全面的发展是许多优秀学校所追求的理想。

  校园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尤其对学生个性和品德的陶冶和导向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所难以替代的。例如,有的学校以“严谨”著称,学校的校园布置、组织管理、治学态度、教学要求等通常都能体现这种品格。学生在这种校园文化的陶冶下,也就比较容易形成这种严谨的品格。

 

 

  三、学生文化

  (一)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这表现在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由于特定的身心发展需要,有着一些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同时也表现出某些不同于其他学生的文化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学生多处于青少年时期,有着自己交往的同年龄的群体。在这种群体中,会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规范等,构成一种与成人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态。

  3.师生的交互作用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是学校生活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种交往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形式不同,学生的反应也就随之各异。例如,在教师为主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他们就会形成一些与此相应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不同的师生互动模式,可以产生不同的社会气氛和不同的行为方式。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学生所处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制约学生文化特征的又一重要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一般都有着一些特定的思想观念、价值规范等。学生生活在家庭中,其思想、行为也难免会受到家庭的影响。

  5.社区的影响

  学生生活的社区对其文化的形成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社区作为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一般总会形成与社会共同体相应的规范与制度。它使得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在有意无意之中习得了社区的文化特征,并把它带到学校中来。

  (二)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渡性的产物。一方面,它表现为与成人相异的一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反映出其要求自主、独立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受教师的引导及家长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着成人的价值观念。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个体结为一个群体而表现出来。同时,它对学生所形成的影响也是非正式的。学生文化中蕴含着学生群体的价值和规范,这些文化特征构成一种“环境”,影响着处于这种文化情境中的每一个学生,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习得了这种文化特征。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学生文化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可能会因共同的种族、民族等特征结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群体,也可能会因共同的社会经济背景而形成独特的社会阶层文化;他们可能会因性别的差异,在学校中表现出不同的性别文化特征,也可能会因年龄的不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显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需求。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从整个学校文化来讲,学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补充。人的生活是多侧面、多色彩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不断地在发挥着作用。从学生文化的不同类型和样式上来讲,年龄文化、性别文化、同伴文化等也会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互相渗透、互为补充。

 

责编:ylm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