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湖南事业编 > 备考资料 > 申论

湖南事业单位申论范文精选:美好“止于丰饶处”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8-09-23 13:20:37

 美好“止于丰饶处”

 
  生活中,类似“追求极致、抵达完美”的文章,时常可见。的确,追寻丰盈、止于至善,可说是不少人的潜在目标和行为准则。但最近看到一句话“止于丰饶处”,意即凡事须有度,当留有余地、适可而止。这种“留余”的理念,值得深思。
 
  如同作画中的留白,留有余地堪称一种人生智慧。譬如,农民懂得,不留种子,就会绝种绝收;渔夫会问,一网打尽,下一网打什么?现实中,毫不保留地付出努力、追寻尽善尽美的结果,是应有的人生态度。但有的时候,多一分负重往往意味着多一分阻力,如果留存一点灵活空间,反倒会迎来峰回路转。有人说,“真理再向前多走一步就成了谬误”。(提示:名人名言)存续“留余”思维,审慎把握为人处世之度,有助于避免绝对化、片面化、极端化等倾向。(解析:留余意义)
 
  进退之间,脚下留有余地。(分论点1)进与退,需要辩证看待。一些看似光芒四射的进击,很容易变成束缚心灵的枷锁;一些看似孤寂无奈的后退,映照的却是“人生看脚下,世事平常心”的豁达。明朝高景逸有言:“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提示:名人名言积累)对个体来说,日常言行中讲一点“留余”,进有度、退有则,就不难实现“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提示:清·金缨《格言联壁》上联讲严于律己,下联讲宽厚待人)最终抵达“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的精神境界。
 
  得失之间,心上留有余闲。(分论点2)唐代诗人李涉在流放期间,与一僧人闲聊后顿悟,一扫麻木悲苦的心境,书写下“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的名句。看透得失,才有余闲;心有余闲,才能宽广。美学家朱光潜批评现代人“勤有余劳,心无偶闲”,不仅使生活索然寡味,也让内心变得驳杂,受困于名缰利锁。(提示:事例积累)一些人之所以感到心累,正在于心中装得太多、太满,以至于负重过载,甚至忘记了初心、迷失了方向。学会“留余”,及时调适人生节奏,美好时光就能更多地驻足停留。
 
  取舍之间,身后留有余声。(分论点3)苏轼说,“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取与舍的辩证法说明,“拥有一切”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应该学会有所舍弃。陈廷敬常以“我自长贫甘半饱”自励,留下了“半饱居士”的清名;曾国藩笃信“留一分余地,可回转自如。不留余地,则易失之于刚,错而无救”,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提示:事例积累)身后有余褒,历史有回响。取舍之道,又何尝不指引着人间正道。
 
  时间最公平,在何处播种施肥,就在何处开花结果;时间又不公平,得到之时也意味着失去。其实,“人生最不该有风景占尽的念头”。有人说,“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既葆有拼搏奋斗的姿态,也善于以“留余”的视角审视人生,理性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取与舍,我们必定能够拥抱一个更加真实、更为洒脱的自我。
 
  (小结:作者通过一句话“止于丰饶处”引出本文的论点──“留余”。通过三个论点:1.进退之间,脚下留有余地;2.得失之间,心上留有余闲;3.取舍之间,身后留有余声来论证“留余”如同作画中的留白,留有余地堪称一种人生智慧。作者通过引用名人名言、举例论证等方法告诉我们:理性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取与舍,我们必定能够拥抱一个更加真实、更为洒脱的自我。)

责编:许小莉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