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长理函授自考培训 > 备考 > 章节练习

第六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主体的作用(2)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9-08-05 16:21:06

三、简答题

  1.怎样理解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其内容主要是:

  (1)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客观的物质体系。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2)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运动过程,是一个特殊的物质实体和物质运动形式,其物质承担者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过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尺度。

  (3)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社会基本矛盾不断运动和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就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表现。

  2.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l)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

  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

  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l)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

  3.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第一,从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二,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第三,从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

  4.简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矛盾体系,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这两对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矛盾的不断解决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再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必须借助于新的上层建筑的力量,才能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新经济基础的形成,从而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使社会向前发展。

  (3)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较低级向较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便引起生产关系的相应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这两对基本矛盾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在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向更高阶段发展。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推动的结果。

  5.简述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的关系。

  (l)社会进步的决定性是指社会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性,因而其根本方向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必定如此的必然趋势。社会进步的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向着社会发展的某种可能的目标努力使之成为现实。

  (2)社会进步的选择性与社会进步的决定性是内在统一的。

  一方面,社会进步的选择性只能是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提供的多种可能性中选择,而这些可能性本身却是无可选择的;

  另一方面,社会进步的决定性是在社会进步的选择性参与下的决定性,离开了人的有意识的活动,离开了人的自觉的选择和主观努力,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决定性就无法得到体现。

  这种社会发展决定性和选择性的统一,从根本上讲就是人类历史过程中客观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相统一的表现。

  (3)否认社会进步的决定性,是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否认社会进步的选择性,是历史观上的机械论和宿命论。

  二者都是错误的。

  6.简述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1)杰出人物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包括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一般说来,主要是指杰出的政治家。

  (2)杰出人物的作用主要是:

  ①顺应历史发展,提出先进思想和主张,是历史任务的倡导者和发起人;

  ②根据先进思想和主张,制定具体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是完成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

  ③他们的创造性活动和成果,对加速历史进程,发展科学文化,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起着重要影响作用。

  (3)评价杰出人物的原则是:

  ①坚持历史主义的科学原则。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对于他们的功过是非,必须根据其所处的历史条件,进行客观的评价。

  ②阶级分析的方法。在阶级社会中,杰出人物是属于一定阶级的代表人物,必须根据他们所属阶级的地位、特点、历史作用进行具体的阶级分析。

  ③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统一的分析法。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因此必须用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

  ④全面分析和评价法。任何杰出人物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因此,对他们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要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

  7.简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l)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发展中起推动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任何时候,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劳动者都是人民群众的主要成分。他们不仅创造了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资料,而且积累生产经验、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开发劳动对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也推动了生产方式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一方面,人民群众通过为直接创造精神财富的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们提供物质条件和经验材料间接地参与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也直接参与了某些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瓦特发明蒸气机、爱迪生发明电灯、

  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时期,人民群众通过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社会进步,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时期,人民群众则是打碎旧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实现社会革命变革的主力军。

  (3)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又称群众史观。它同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四、论述题

  1.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

  (2)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部门发展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就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应该一开始就急于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3)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而又很不平衡,既有机械化、自动化的社会化大生产,又有半机械化生产和手工生产。因此,应该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同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建立在机械化、自动化大生产的基础上,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意义重大。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要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实行对外开放,发展"三资"企业,在整体上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

  (4)总之,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是正确的。

  2.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是上层建筑的根源;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性质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性质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的方向。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在服务方向上,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在服务形式上,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影响,使自己的经济基础得到巩固和发展;在服务效果上,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而对社会和生产力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3)加强社会主义法律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①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而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它是适应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政治上层建筑。

  ②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使社会主义经济健康运行、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任务的重要保障。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都是以独立法人的资格走向市场,在平等竞争中求得自身和整个社会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公平竞争与合法经营。

  ④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也是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利、惩治腐败、制裁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实现我国安定团结和稳定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

  3.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同上)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同上)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是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等等。

  ②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的重要反作用主要是:

  其一,通过教育,抵制种种剥削阶级思想的侵袭,防止损害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种种社会丑恶现象的蔓延。

  其二,通过教育,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其三,通过教育,提高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水平,反腐倡廉,增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巩固、完善、发展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自觉性,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4.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根据这一规律,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

  (2)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上层建筑(特别是政治体制)既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是:

  ①党政不分,既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又影响党对大政方针的领导和自身的建设;

  ②机构臃肿,层次重叠,职责不清,办事效率低;

  ③干部制度不健全,在干部的选拔、考核、任免、奖惩上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不能促使干部尽职尽责地为人民服务;

  ④法制不完备,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严重存在;

  ⑤权力过分集中,社会主义民主发扬不够充分,人民群众不能对政府各部门及成员进行有效监督;等等。

  (3)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革除这些弊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5.试述"生产标准"的理论内涵及其意义。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又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原因的。社会发展过程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变革,从而使整个生产方式得到更新,在此基础上,上层建筑乃至整个社会形态以及全部社会生活都或迟或早发生相应的变革,社会进入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因此,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力及其发展决定的。

  (2)生产力的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社会进步的基础归根结底在于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及其满足社会需要的实际程度,既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3)所谓"生产力标准"就是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而也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一,它既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明确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二,它符合中国国情,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据此,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明确提出并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定地将发展生产力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第三,它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我们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排除干扰、坚定不移地促进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6.试述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其基本内容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基本内容是: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观点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的贯彻和体现。

  (3)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依靠群众",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既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的贯彻和体现,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的运用。

  (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具有重大意义。

  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根本前提。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实现党的正确领导。

  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才能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克服官僚主义和各种腐败现象,从而使党的事业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从而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责编:蔡爱秀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