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哲学论文

【哲学论文】周易历史哲学述论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6-20 18:02:25

 摘要:中国历史观的形成,与先秦文化元典《周易》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历史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诉求。"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体用不二"的基本原则、"道器不离"的完整体系和"史易不分"的认知方式等,构成了周易历史哲学的基本特色。

关键词:《周易》;历史哲学;以人为本;体用不二;道器不离

;史易不分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及儒教、佛教和基督教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元年前后,以"轴心"的形式形成文化势力,并由此开创新的人类的精神资源。这一时期,在黄河流域形成了中国儒家文化的主要文化范式。《周易》作为群经之首,自其产生之初,就一直成为学者研究的中心。儒学的创始人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周易的古经文大部分形成于殷周之际。从基本素材的整理到系统性的编撰,很难证明周易是出自一个作者之手。周易形成期的中国,经历了两次大的政治社会变革:一是殷商政权的更迭,二是春秋乱世。

周易形成期的作者们,都经历了"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巨变。所以,周易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与周易同时代产生的还有《诗》、《书》,《诗》是对民间风情的整理辑录,《书》则是对于商周国家大事的记载。事实上,这三部书都反映了相同的历史背景:"就天命观而言,我们可以由'天命不僭'(《尚书·大诰》)到'天命靡常'(《诗经·文王》)的转变,体察出敬天保民是周代天命观的主要内容;所谓天意实际上是民意的具体反映,'民情大可见'(《尚书·康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即显示了此时民意的兴起。要之,殷周政权的转移与西周政权的由盛而衰,使得周人反省出殷鉴不远的戒惕之心"[1]。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周易历史哲学为代表的中国历史哲学与西方历史哲学相比较,无论是研究范式、研究基点或是研究目的均大相径庭。作为民族文明的主要构成部分,历史哲学的差异也造成了各个民族之间上至文化诉求下至生活习性的不同。在古希腊文中,"历史"的最初含义是询问或调查,后来延伸至"作为询问结构而获得的知识",如"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称自己有关希波战争的著作为"希罗多德的历史"。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在历史萌发期,历史之意主要是指忠实于事实的记录。当其他的人文学科试图通过宗教方式或借助自然原理来解读"决定论"的时候,历史学随从了这种潮流,对自身进行了反思。但被问及"历史由何物或何人决定"时--这一问题事实上是对历史公正性的质疑与考问,最经济的答案莫过于"神",这种暗示在希罗多德时代便已经蔚然成风。中国早期神话或部落禁忌多见于文本,但对先民生活的影响并不如西方那么浓郁。周易历史哲学从萌芽之初就抛弃了"神正论"的阴影。周易以"设神道以立教"为教化的目的,所谓"神道",大体来说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宗教式的神明之道,一种是自然主义的规律或定理。《彖·观》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责编:古斯琪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