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论文写作指导

论文写作指导: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的阅读与写作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10-09 18:58:51

 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价值潜能的开发,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也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人的发展,关心人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改革在不断深化。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只有搞好阅读训练,才能够积累写作的材料和方法;只有认真地阅读好文章,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从中汲取好的写作方法,受到良好的教育。同时也只有广泛地阅读优秀作品和文章,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1.多看多听,感知理解 
  提高阅读效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凭借着一篇篇课文,以理解内容为起点,向学生传授遣词造句、组句成段、连段成篇和记叙、议论、说明等语言文字运用知识。长期以往,由于阅读的方法比较单一,缺乏生动直观的形象,学生只能眼观文字,耳听讲解,依靠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不仅阅读速度缓慢,而且认识也非常模糊,更谈不上理解和掌握。对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如果在教学时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则可以给学生以清晰的感性认识,为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1.1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职业高中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比较差,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任务也就比较重。这几年,在具体的教学之中,笔者采取的主要方法就是:在学法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教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把养成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通过有效的语文训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要注意课内外结合,鼓励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引导学生多观察自然、观察社会,从而发现问题,产生疑惑,萌发求知欲望。注意提高和保持学生读书的热情。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选取适合学生成长的一些书籍,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1.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一是做记号的习惯。对阅读材料中遇到的不理解的或值得揣摩和探讨的地方指导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划出来,以便过后再思考。同时,对领悟之处也作下特定的标识,以备忘却。二是摘词句的习惯。将文章中优美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摘录下来,将内容浓缩在小小的笔记本上,还可以通过归类建立自己的资料库。三是提问题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可通过实践"敢问--会问--善问"的渐进方式,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四是自己动手习惯。 
  1.3利用影像,突破难点,培养分析思维能力感知只是认识的开始,理解才是目的。理解是在感知基础上的认识和深化。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记述和介绍事物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性状、特征等的课文,它们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些课文反映的客观事物连教师自身也未见过,仅凭教材、教参的文字介绍和简单的图示向学生进行讲解,学生难以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若善于巧借电教媒体来解决,则为理解课文、学习语言文字表达知识铺平了道路。 
  2.借助于现代媒体进行课前指导,培养学生采集储存写作材料的能力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普遍患有"畏难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写作素材。由于学生平时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是模糊的、零乱的,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倘若所写之物,都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实地观察后再写,这又是极不现实的。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借助投影、录像,对学生进行课前指导。 

责编:杨盛昌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