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哲学论文

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8-08-29 13:48:39

  作者简介: 林春(1981―),男,福建宁德人,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商船系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论文网 /4/view-13099684.htm
   
  [摘 要] 目前,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迅速膨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为严峻,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突出的社会热点问题。本文从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从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培养实践能力、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经验和做法�� 
  [中图分类号] G64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010-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05[本刊网址] http://www.hbxb.net 
  随着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迅速膨胀,2010年全国高校应届生将达到630万人,在去年611万毕业生的基础上再创新高。再加上去年未就业毕业生80万人,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为严峻。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式在近几年依然处于相当严峻的局面,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社会热点问题。面对激烈的就业形势,只有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才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为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而提出的。这一概念的定义有很多种,但目前仍没有统一定义。英国就业能力研究专家LeeHarvey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人的能力,通常表现为学生能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瑞士的戈德斯密德认为,就业能力包括就业动机与良好的个人素质、人际关系技巧、丰富的科学知识、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敏锐广阔的视野五个要素。国际劳工组织(IL0)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变化的能力。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尽管对就业能力的定义有很多,但可以确定的是,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实践获得工作的一种能力。具体而言,大学生就业能力至少应该包括基本工作能力、专业技能、求职技能三个层次。��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实践脱节��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操作性、针对性、灵活性都非常强的学问,要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许多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只注重理论教育而缺乏实践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互脱节。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重目标设计而轻实践规划,只是停留在书本知识学习方面,没有把学生的规划与行动统一起来。大多数学生很少接触与职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学生的职业理想与实现理想的实际行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二)基本工作实践能力较差�� 
   
  实践能力是就业能力中的一项核心能力,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工作实践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从事实际工作必需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如爱岗敬业、敢于吃苦、乐观自信、诚实守信等。基本的工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是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首要标准。而实际上大学生实践经验缺乏,实践能力普遍欠缺,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理解,工作选择上拈轻怕重,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达不到要求。�� 
   
  (三)创新能力缺乏�� 
   
  目前,我国大学生特别是一般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还是较低的。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三是缺乏创新的兴趣。现在大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缺乏深度和广度。四是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五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还比较稚嫩,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的适应能力。�� 
   
  为了适应大众化教育发展的需要,高校需要在加强对社会需求预测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需求情况,从学生长远和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建立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把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培养能适应大众化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上来,并要针对这一目标进行相应的改革,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和整合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淡化专业界限,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应变能力。引导学生把学业与创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与社会各界加强合作,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为学生就业拓宽渠道。另外,随着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职业流动性的增加,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教材改革,更新知识内容,保证课程和教学安排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应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加大实习实训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要结合素质教育的实施,建立多元化和灵活的学生评价机制,逐步建立由偏重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转向注重能力的评价机制,鼓励毕业生从被动就业转向积极创业。�� 
   
  (二)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职业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简称,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它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三部份内容。通常所说的职业生涯设计实际上是指对职业通道的设计。�� 
   
  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帮助毕业生确定职业发展目标。通过分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智慧以及性格;找出自己的特点,明确自己的优势,正确设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制订行动计划,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以实现职业发展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引导个人发挥潜能。最终实现成功的目标。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职生涯规划教育的组织建设,增加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学课时,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体系,从学生确定志向、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到制订行动计划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系统的测评,并由专业人员进行科学指导,为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可行性提供参考和依据。�� 
   
  (三)培养实践能力�� 
   
  大学的知识体系是综合的,对实践的要求也是丰富的、合理的、科学的。不同年级应该有不同的实践重点。大一尚未接触更多的专业知识,实践的重点是开展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的实践活动。大二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开展以写社会调查等活动。大三,应以智力输出为主要内容开展科技活动、学术调查等实践活动。大学毕业年级,应结合就业、创业开展以岗前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就业实践活动。这些实践环节在大学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连接所学专业和将来工作所用的一条纽带,具有重要作用。 �� 
   
  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生实践实习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有意识地调整培养方案,加大实习软硬件的投入,增加学生的实践学时,一方面教师自身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建设,同时要聘请更多的政府主管部门官员和企业界的人士到高校讲学,让学生增加阅历,使大学的教学更加贴近社会。�� 
   
  在高校教育中,除了鼓励学生自身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之外,高校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验课、实习课、设计课、研讨课等实践课程的地位,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其次,高校应加强与企业以及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联系,开展产学合作教育,为学生参加社会调研提供信息和机会。建立校企联盟,在校外创新教育实验基地,是近年新兴的大学生实践模式,已取得初步成效。�� 
   
  (四)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形势、就业观念不转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近几年都将很难得到根本的改善。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CARLG.jung(卡尔。荣格)提出的MBTI人格理论认为:每种个性类型都有相应的优点和缺点、适合的工作环境、适合自己的岗位特质,关键在于如何将个人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特点进行结合。美国施恩教授提出的职业锚理论认为:当以个人做出职业选择时,最难以舍弃的选择因素,也就是一个人选择和发展一生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所以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要比较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估尽可能准确地将其选择的职业与自己的性格、能力和兴趣相匹配。�� 
   
  高校要积极地加强毕业生择业观教育,引导毕业生要善于推销自己,努力参与社会就业竞争,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打好牢固的知识基础,全面发展,树立自主择业和多渠道就业的观念,增强竞争意识。除了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大学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国内学者谢志远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能力群,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力等。�� 
   
  首先,加强知识素质培养,包括专业知识素质和相关知识素质的培养。专业知识就是个体在校时所学专业的有关知识。相关知识是除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通过学校、社会提供的条件、个体发挥学习主动性获得的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出现明显的交叉渗透,边缘学科不断涌现。大学生要想在职业领域有一个很好的发展,除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之外,还要积极培养自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与职业相关能力的培养。高校通过搭建广阔的平台,通过学生社团和学生组织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各类社会实践,引导学生积极着眼社会需求,加强和社会的互动,增加对社会的了解,明确社会的需求,在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同时,加强对文字、表达、管理、实践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再次,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塑造。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具有就业竞争力的个性心理品质是指与将要从事职业有关的性格、爱好、意志及吃苦耐劳的精神等。对待工作的责任感,坚韧不拔的毅力,细心,勤奋,敬业等都是用人单位所欣赏的对职业有良好帮助的品质。避免毕业生产生就业心理负担。毕业生要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心理训练,积极主动地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就业中的心理误区,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平衡及协调心理矛盾冲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控制行为的自觉能力。 
  �� 
  参考文献: �� 
   
  [1]罗开元.大学生就业简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2]罗明辉.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高桥.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王雷.浅议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如何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科教文汇,2009(6).�� 
   
  [5]赖德胜.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政府职责[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8):10-12.�� 
   
  [6]陈天社.高校教育中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J].黑龙江史志,2010(3).�� 
   
  [7]孔雷.关于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职业,2007(21).�� 
   
  [8]邬守景.职业规划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9]万茗.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5). 

责编:荣秀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