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文化论文

在改革中构建新闻传播教 育体系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9-02-13 18:24:17

 摘要:新闻传播专业是一个特殊的专业,新闻传播专业的师生必须明大势、识大体、顾大局、谋大业。在当前,要把握大势,就要了解三中全会精神、全球的技术革命,以及传媒界的现实问题;要为大势而改,就要了解学生的培养要求、新闻传播的环境变化、新闻传播受众的变化,以及新闻传播形态的变化;要随大局而动,以创新精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要谋大业而进,即重构新闻传播的教育体系,改革新闻传播的教学体系,创新新闻传播的教材体系,优化新闻传播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新闻传播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贯彻以人为本、人民主体的立场。 
  关键词:新闻与传播;教育体系;改革 
  选择这个题目和大家交流,主要有三点考虑:第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进入了七年的改革攻坚期,涉及我们整个教育教学体系和新闻传播行业。第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已走过了10年,第二个十年才开始,前不久召开了一次全国传媒界专家学者的座谈会,就学院未来十年改革发展听取了各位专家的意见。我们正在谋划怎么把学院办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新闻与传播学院。第三,清华大学作为教育体制改革高等院校的试点之一,也将进入改革攻坚期,学校和师生也十分关注我们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发展。为了让大家了解这个全局,就选择了这个题目,跟大家作一些交流。 
  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共同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把大家聚集起来。选择了新闻传播这样一个专业,无疑就选择了社会责任和社会服务的方向,选择了人生的担当和人生的追求。你们的未来就跟这个选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追求真理、记录历史、声张正义、维护和平、为民执言的光荣岗位上,你们的风险和荣耀也就联系在一起。从全世界最近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可以看出,新闻传播这个职业是非常特殊的,它是公开的、大众的,受社会监督的一个门类。中外新闻传播实践都证明,我们做这一行的基本功就是要明大势、识大体、顾大局、谋大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千变万化的现实中,去发现、去选择、去加工、去传播有利于文明进步的信息,引导舆论的潮流。经过一定阶段的专业学习,大家对这个职业的基本性质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里,我想给同学们讲讲怎么去把握大势,怎么去谋大业,怎么去顾全局。 
  一、顺大势而行 
  一百多年前,中国新闻先辈们就指出,“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搞新闻、搞传播始终要把握大势,引导潮流,特别是在当今时代,从事新闻传播职业,这更是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为什么要这样讲?因为我们现在的社会正处于一个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现代化加速推进的新时代。生活在一个世外桃源或是远离城市的一座孤岛,像陶渊明遁世、鲁滨逊漂流一样的经典场景,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存在了,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是这个人类群体里的一员,自觉不自觉地处在一个社会的公共关系之中。我们必须把握好目前这个大势与我们这个专业密切关联的三个方面: 
  1.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深远历史影响 
  这是改革开放三十五年以来党中央召开的第七个三中全会,过去的中央全会对中国的改革也作过一些决定,算起来大概有十几个,但就其深度、广度和力度而言,十八届三中全会无疑是最大的一次,涉及整体改革、综合协调推进,而不是像刚开始改革时,农村先突破,四年后再转向城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接下来再搞科技、教育、文化等改革。大家要很好地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和《决定》内容,我这里再强调一下大家需要了解和把握的几个特点: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央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从顶层设计、全面深化,对改革的各个门类都作出了设计,围绕改革的六大方面全面提出改革的要求,社会最关心的政治体制改革足足用了三部分篇幅进行论述,例如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政治制度的改革,政府行政职能的改革,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都有明确要求。新闻传播和政治制度联系密切,这次改革将会对新闻传播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是提升改革目标。改革攻坚已经进入决胜期,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规定用七年时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是一个很具体的要求,是过去所没有的。过去的改革始终是围绕建设市场经济体系展开的,这次中央确立的改革大目标发生了变化,就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上升到国家、社会治理制度的层面,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三是突出改革重点。通过六个“围绕”讲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点。如文化体制改革围绕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展开;在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体制改革方面,主要强调的是公平正义、惠及人民。这更加明确了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四是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在资源配置方面,市场过去发挥的是基础性作用,现在是决定性作用,表明了我们转向市场经济的决心,而且围绕这个决定性作用还作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等相应部署。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地区差别、城乡差别的一个关键问题,这些年东、中、西部和城市、乡村地区发展得很不平衡,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这次改革就是要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是强调人民主体和依法办事。人民是社会改革的主体,《决定》在每一个部分都强调了公平、正义和全体人民的权力、利益,强调了权力运行、公开透明,一切国家事务要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突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我们要建设法治社会,必须要依法办事,特别强调执政党也要依法办事。规范执政党依法执政的规定很快将出台,强调任何人不能超越法律制度的规定,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六是强调简政放权。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大大削减了掌握在政府手中的权力,还权于民、还权于企已经是一个总的趋势。在资本进入限制方面,包括经济、文化、教育这些敏感的领域,都要降低门槛、予以开放。另外就是扩大各个社会组织的自主权,减少政府对企业、学校、医院这些单位的干预,减少对公民应有权利的干预。我们是从计划经济过来的,过去政府管得太多,干预了基层社会和公民权利,影响了基层社会的活力和公民的创造力。对于学校而言,一方面要进行去行政化改革,另一方面要扩大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力,把学校当作真正的学校去办,发挥教授治学的作用。   七是强调了“三个解放”。在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改革到今天,面临许多困难问题,我们明显地感觉到社会创造力比不上别人,所以强调要解放社会活力。这样一个大的局势,预示着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将给新闻与传播领域带来一系列的机遇和发展机会。落实了这些决定,七年之后我们的国家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今天讲这些,是因为改革决定了国家的命运,也跟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改革的每一个措施都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的各个方面,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教师、实践者和同学,要了解这样一个大的形势。 
  2.全球进入新的技术革命时期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给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给社会带来新的发展前景。这一次也不例外,这些技术变化的直接结果是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改变了我们新闻传播的方式,所以今天来讲国界线、防火墙已经不太合时宜了。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就是技术变化所引起的。 
  信息、空间、制造、微生物等领域的新技术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整个新闻传播的旧模式。特别像3D打印技术,已经能够打印生产小型飞机,改变了过去焊接、部件加工、组装的方式。在电脑中设计好,再配好材料配方,就可以直接打印生产。3D打印甚至可以制造人的器官,扫描技术设备连上3D打印机设备,可以一层一层扫描人体细胞,哪里有缺陷,就在哪里补充,只要有材料,就可以补进去。以前我们认为是神话的,现在都已经实现。空间技术也有突破性发展,上个月有消息称,人类70年代发射的一个宇宙探测装置已经飞出了太阳系,过去推测太阳系外还有巨大的宇宙空间,现在这个空间的存在已经被证实。光纤、存储载体的创新使海量信息传播进入大数据时代。大家可以想象,这些技术对我们未来的传播会产生什么影响,这样一个大趋势一定要掌握好、运用好。 
  新闻传播学科体系的落后,就是因为没有赶上技术发展的需要。技术是解决传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类历史就是这么过来的,一开始我们只能面对面交流,后来出现了印刷术,就可以远距离传播,《圣经》上说印刷术的发明使《圣经》得以远距离传播。之后,无线电成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声光电的应用衍生出新的传播方式,就有了电话、电报、电影、广播、电视等。现在又有了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也就有了新媒体、大数据等。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给传播领域带来巨大的革命。所以我们要密切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及时构建适应新技术发展需要的新闻传播学科体系,与时俱进。 
  3. 传媒领域所发生的一些现实问题 
  最近一两年传媒领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太阳报》、新闻集团在英国出了问题,引起世界公众的关注。紧接着美国的斯诺登事件使整个的全球传播、信息保密等问题又被提到了国际日程上。还有最近接连发生的互联网新媒体影响国家安全、人身尊严的一些现象,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共同关注,传媒本身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些问题在中国的反响也很强烈。昨天在清华大学召开的一个会上我讲到,今年的记者节前后,正是中国传媒界非常难过的一段时间,一些问题引起了公众的不满,一些问题引起了对传媒管理的新思考,大家担心这样一些事件会对我们传媒的管理、政策的尺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往出现的“收与放”“紧与松”“严与宽”之类的议论又多起来了。 
  你们作为这个专业的同学和老师,一定也注意到了这样的问题。我仅就这几点提醒大家,一定要认清大势,大势之下的新闻传播怎么学习、怎么研究、怎么建设,是与你们密切相关的事情。所以,我们所讲的新闻传播体系要重构,就是因为大势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要求。做传媒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心存公理,把握潮流和大势,这样才能从复杂的现象中找到本真,才能从丰富多彩的实践中找到关注的亮点。社会事件是千变万化的,也是相当复杂的,很多真相被遮蔽在背后,规律藏在现象的深处,我们一时还看不透问题的本质。新闻实践中产生的许多失误往往来源于此,我们必须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和修养。 
  二、为大势而改 
  三中全会决定,国家要完善治理体系、制度体系,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清华大学改革就是大势的需要,新闻与传播学院同样也需要改革。新闻传播学科在清华大学建立的时间不长,受苏联模式、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影响较小,但由于受到国内教育体制的制约,也显得比较陈旧、过时,脱离了时代发展的总趋势和新闻传播的新实践。我们涉及的面比较狭窄,技术能力比较落后,缺乏创造活力,人才培养难以适应改革开放和时代要求,无力应对全球化传播的挑战。我们总是把新闻传播放在一个特定、封闭的条件下来学习、研究,这与全球化发展现状不符,也与新闻传播发展实践相脱节。所以,我主张按照改革大趋势的要求,以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为主要方向,改造、改革和重构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具体来说,是出于这样几方面的考虑: 
  一是学生培养要求发生了变化。三中全会对学生培养提出了包括道德品质、科学素养、社会责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新要求。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从招生、考试到教学,都存在不少缺陷,无法适应新实践对学生培养的新要求。 
  二是新闻传播环境发生了变化。过去上级开了会,领导拿个笔记本一记,再一级一级往下传达,信息单向灌输,封闭运行。现在的传播是立体化、即时性的。中央三中全会精神当天就通过各种媒体传达到国内外,全国人民群众、社会各阶层一下子都知道了。现在的传播也是一个全球化的体制,已经实现了国内国际一体化,国际的新闻就是国内的新闻,国内的新闻也影响国际的新闻。这已经是大的全球传播的态势,大势上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还固守原来的一套办法管新闻、办新闻,那就是脱离实际、自欺欺人了。 
  三是新闻受众发生了变化。受利益多元化的影响,新闻受众已经分层化、个性化、对象化。现在十多种传播方式之所以并存,就是因为它们各自有各自的差异,各自有各自的需要。也许有些人看不惯互联网,但是互联网有着巨大的受众,形成了几乎近半人口的舆论场。有些人看不上主流媒体,但是主流媒体是国有官办,权威性无可置疑,也有它的市场。在这样一个多元化、分层化、个性化、对象化的阅读时代,各种媒体都可以通过其固有的特性,找到自己的出路、自己的对象。所以,我们教新闻学、传播学仅用一个模式是不能适应外界信息传播需要的。   这方面之前也有一些教训和例子,比如我们新闻与传播学院曾经有很好的平台,拿到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品牌中心,当时设计时有人提出利用学校各学科的优势来支撑它发展成为校级的名牌。但是由于学校的体制性障碍,力量不足,这个目标始终没能实现。到现在牌子还是牌子,既没有发展,也没有行动,只挂了个名字。所以,这次我们学院整个改革时,要把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凸显出来。据最新的统计,与全世界26所重点高校相比较,清华尽管有一流的工科、理科、经济学科和应用类学科,但排名还是比较靠后,原因就是社会科学、新闻传播领域和人文科学领域没有发展起来。优势的很优势,劣势的很短腿,这影响了学校的国际声誉。从全局出发,学校也非常希望把新闻传播学科培养成国际和国内顶级的优势学科。在改革上我们就要从这个大局出发,来谋划我们的改革,打造一流的学科,帮助同学们在这里成长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 
  四、谋大业而进 
  我们学院的前进是要谋大业而不是治小利。虽然学院本身是一个小的学院,但我们有决心谋大业、办大事。我们学院的老师,都是非常有水平、有影响力的,虽然还没有有效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团队,但这是谋大业、办大事的一个人才基础。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应该有这样一个共识:人的作为不完全靠舞台的大小,关键在于你的表演。小的舞台上也可以表演出精彩的剧目,在大的舞台上也可能无所作为。不要看我们的学院小,只要有创造力,就能引导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的大潮流,就会有大作为。下面,我想讲的是未来我们要在哪些方面去突破。 
  第一,要重构新闻传播的教育体系。前面已经讲到,我们要按照国家教育改革、清华大学改革的总体规划,进一步深化新闻传播学院的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一个有创造力的、能引领潮流的新体制,创办一所独具特色的新闻传播学院。这是我们改革的首要方向。 
  第二,要改革新闻传播的教学体系。我们目前的教学体系比较笼统,一个学院仅有一两个专业设置。实际上好多同学都有很多的选择、很多的设想得不到支持。而且这样朦胧的设置也会给以后的社会就业、适应工作等方面带来一些影响。所以我们要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我们的教学体系,包括对科学基础知识的训练、基本技能的训练、专业理论的提升和专业方向的确定。我们也在考虑,在大的学科之下,按照国际上新闻传播学发展的趋势,侧重一些方向供同学们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选择,使同学们既具有深厚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理论素养,又有一门自己感兴趣、能够发挥自己作用和特长的优势学科。我们将会提出一个方案,让老师们、同学们一起解放思想、研究讨论,作出与时俱进的调整。 
  第三,要创新新闻传播的教材体系。现在新闻传播领域教材体系比较混乱,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体系和自己的课程要求。我们清华大学在这方面比较开放,博采众长,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基本的教材体系。对今年研究生、博士生招生的考题,教授们非常有意见。其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依据什么教材来出题,依据哪个方面来出题,大家不明确。受委托出题的老师、教授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出题,结果导致我们学院博士生考试成绩大概在学校里面都是倒数的,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课程成绩仅仅是四十几分,不能反映其真实的水平。究其原因,有的怪教授,有的怪出题的机制不好。但我认为更多的是由于教材体系不健全、不明确,无所依据。我们急需一个清华自己的教材体系,教授们在将来的教学实践中不仅是选择别人的教材,更要创造自己“清华牌”的教材体系。这样才能体现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学的功底、教学的实力和教学的水平。 
  第四,要优化新闻传播的人才培养体系。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短短十年间在社会上建立起了信誉,这得益于其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主导思想。所培养的学生在主流媒体就业率比较高,整体的社会需求也非常好,这是一个不小的成绩。有专家评价,清华新闻传播学院短短十年的发展胜过有的学校六十年的发展,这是好的一方面。但我们的人才体系定位还要进一步提升,清华大学办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培养几个记者,培养记者的新闻学院现在多得很,专门的有一百多家,挂牌的有四百多家。在这样一个局面下,我们怎么样确立一个新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这些年学院也在向这个方向调整,如稳定本科招生,扩大专业硕士,加大培养博士生、留学生和传媒领军人物,也办了一些市长、军队培训班。我们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更加明确地定位人才培养体系。清华经管学院上升得很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定位起点高,瞄准的是工商界的高层精英。能够进入清华大学,进入我们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同学应该说都是佼佼者,我们要为每一位同学找到一个发挥聪明才智的通道,通过几年的学习能够走向一个更加有前景的成长通道,这是学院的一种责任。我们要进一步优化新闻传播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其结构合理、互相兼容,能够培养高端人才。结构要合理,就是说全部培养博士生不行,全部是高级领军人才的培训班也不行。要能合理配置、互相兼容,本科生教育、硕士生教育、博士生教育和博士后培养,都要互相贯通,多给教师找平台、找前程,多给学生找通道、找出路。 
  第五,要创新新闻传播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清华大学这样一所很有影响、很有国际声望的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是面向国内,还要面向国际。面向国际方面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概念别人听不懂,我们的范畴太落后,我们的表达不通用。从数量上讲,我们每天都在生产大量的新闻信息、大量的理论、大量的言论,但是别人很少关注,也很少能理解。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跟国际传媒界的领军人物见面、交流,也听取他们的意见。一些传媒的老总来北京,我问他们对中国的新闻传播有什么印象,他们一致认为,中国的新闻传播没有太多人关注,不是自我宣传就是自我辩护,生怕别人听不懂,对人类文明进步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关注得不够。在他们的印象中,我们一个劲儿给别人宣传、给别人解释一些在他们看来都是“你的家务事”的事情,没有进入国际视野,没有深入全球共同关注的领域,没有关注涉及人类共同命运的问题。我认为他们讲得有点道理,没有站到世界的那个高点上去,往往是从自己的局部出发说自己的新闻故事,引不起共鸣,这是我们最大的缺点。习近平总书记最近一直在强调,要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来传播中国的声音,树立中国的形象。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我们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老师和同学都应有国际化的视角和追求。一些教授都很了解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的传播体系和表达方式,那么我们就要吸收别人好的方式,融通中外新闻传播的一些经验,努力构建我们新闻传播的一些概念、范畴、体系。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中国是世界的一员,中国周边居住的就有二十九亿人,我们注定要和世界打交道,如果我们连这些人都沟通不好,左邻右舍不安宁,我们还怎么去影响世界?这里面当然有政治立场、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矛盾的问题,但新闻传播自身的问题也是很大的原因,特别是在公众之间、人民群众之间新闻传播是有重要影响的。我们清华的新闻与传播教育要在这方面好好下功夫,构建能够融通中外的表达体系,体现我们国际化的新闻传播教育方向。 
  第六,要贯彻以人为本、人民主体的立场。新闻传播是一个大众的传播平台,是面向人民群众的,过度的行政化色彩并不利于新闻传播。舆论是指人民群众的舆论,官员、官方的决策是公众舆论的对象,我们应该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保证实现人民在新闻传播领域内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中全会讲到,我们的权力要在阳光下运行,要在人民的监督下运行,更加强调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最近一段时间一些记者和媒体方面的事件被处理,有的同志就问,新闻传播的方针是不是有什么变化?是不是紧啦?是不是收啦?我说没有变化,中央的政策没有变,没有取消舆论监督。建立现代社会民主体系,舆论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我们只会越来越公开透明,越来越依靠人民群众,越来越重视媒体的舆论监督,不会因个别记者、个别媒体的问题改变方针政策。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经常参与一些公众舆论的研究,经常代表公众去说话,当然要正确解读发生的新闻事件,正确看待发生的社会问题,在舆论引导和监督上发挥更好、更积极的作用。 
  我总的想法是,在三中全会决定了我国未来改革发展大势的情况下,我们要改革新闻传播的教育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概念范畴体系,使它更加符合我们新闻教育的实际,更加适应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更加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未来十年,如果这些方面都能达到既定的改革目标,今后在新闻传播教育领域我们就会走在全国的前列,进一步扩大我们的国际影响力。我们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改革发展将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我们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将亲身参与,并在改革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作出重要贡献。 
  (本文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柳斌杰2013年11月21日在清华大学的演讲记录稿,发表时有删改。)

责编:荣秀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