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教师资格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化学面试真题及答案

2020-07-15发布者:郝悦皓大小:2.81 MB 下载:0

2019 上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化学面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批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 一、回顾 题目来源 5 月 18 日 河南省许昌市面试 试讲题目 1.题目:物质的分类 2.内容: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 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 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它们之间可以有 9 种组合方式(如图 2-4)。 当分散剂是 水或其他液 体时,如果 按照分散质 粒子的大小 来分类,可 以把分散系 分为溶液、 胶体和浊液。 溶液中的溶质粒子通常小于 1 nmnm,浊液中的粒子通常大于 100 nmnm。介于二者之间的胶 体粒子,其大小在 1—100 nmnm 之间。 如果考察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类分散系的稳定性,我们会发现溶液是最稳定的。不论存 放的时间有多长,在一般情况下溶质都不会自动与溶剂分离;而浊液很不稳定,分散质将在 重力的作用下沉降下来,如河水中夹带的泥沙会逐渐沉降;胶体则介于二者之间,在一定条 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有些液态胶体也是透明的,用肉眼很难与溶液相区别。那么,用什么方法能够将它们区分 开呢? 3.基本要求: (1)要有适当的情境创设。 (2)教学过程中要有课堂互动环节。 (3)请在十分钟内完成试讲。 答辩题目 1.是不是所有的金属氧化物都属于碱性氧化物? 2.谈谈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初中已经学习过物质的分类,那么按照物质组成成分的种类,可以把物质怎 样进行分类呢? 【学生回答】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师提问】可否进一步分类? 【学生回答】纯净物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教师引导】之前主要学习了纯净物的进一步划分,今天来研究混合物的进一步分类。 环节二:新课教学 【教师提问】混合物通常是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中形成的。 我们把这样的体系叫做分散系。阅读教材找到分散系的概念。 【学生回答】把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中形成的体系叫做分 散系。 【提出问题】结合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说一说对于硫酸铜溶液、泥水来说什 么是分散质、分散剂? 【学生回答】在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为分散质,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分散剂。溶 液中溶质分散质为硫酸铜固体,分散剂为水;浊液中分散质为泥,分散剂为水。 【提出问题】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它们有几种组合方式, 并举出具体的实例。 【学生回答】气气(空气);液气(云雾);固气(灰尘);气液(泡沫);液液(酒);固液(泥水);气固(海 绵);液固(珍珠);固固(合金)。括号外为分散质、括号内为分散剂。 【提出问题】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 【学生回答】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提出问题】将 Fe(OH)3 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由此说明 了什么? 【学生回答】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这说明浊液分散质 粒子比胶体的大。 【提出问题】结合刚才所做的实验和教材“科学史话”的内容,思考胶体的丁达尔效应与胶 体粒子大小有什么关系,胶体能够发光吗? 【学生回答】可见光的波长在 400~700 nmnm 之间,胶体粒子的直径在 1~100 nmnm 之间, 小于可见光的波长,能使光波发生散射;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看到的光柱是被胶体粒子散射 的现象,并不是胶体粒子本身发光。 【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光通过溶液和浊液时,没有光亮的“通路”出现? 【学生回答】溶液也能发生光的散射,但由于溶液中粒子的直径小于 1 nmnm,散射及其微 弱。所以,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而通过溶液时则观察不到这种现象。 环节三:拓展提高 【提出问题】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质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解析: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就是与这一特征有关。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胶体还有哪些性质,课下预习。 【答辩题目解析】 1.是不是所有的金属氧化物都属于碱性氧化物? 【参考答案】 不是。Na2O2 属于金属氧化物,但是不属于碱性氧化物。 2.谈谈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 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 观。 高中化学《萃取》 一、回顾 题目来源:5 月 18 日 河南泰州面试 试讲题目 1.题目:萃取 2.内容: 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 的溶液里提取出来,这种方法叫做萃取。将萃取后的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叫 做分液。分液常使用分液漏斗。 实验 1-4 (1)用量筒量取 10 nmmL 碘的饱和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然后再注入 4 nmmL 四氯化碳,盖 好玻璃塞。 (2)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使两种液体 充分接触(如图 1-7);震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 (3)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如图 1-8)。 (4)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 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拧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流下(如图 1-9)。 图 1-7 倒转 分液 漏斗 时应 关闭 玻璃塞和活塞 图 1-8 萃取 图 1-9 分液 3.基本要求: (1)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的提问环节,注意师生互动。 (2)教学过程需要进行实验或者相关教具进行模拟演示即可。 (3)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萃取的原理是什么? 2.学生在进行自主的萃取实验操作时,身为老师应该指导什么? 二、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实物导入 【实物展示】展示球型分液漏斗和梨型分液漏斗。 【提出问题】球型分液漏斗我们在初中的时候经常使用,另外这个也叫分液漏斗,大家看 它和球型分液漏斗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颈短,斗体更大。 【教师引导】这个叫做梨型分液漏斗,我们今天就用它来做个实验。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导】梨型分液漏斗在参与实验过程之前需要检漏,以便确定是否可以使用。 【演示实验】梨型分液漏斗的检漏讲解操作。 (关闭分液漏斗颈部旋塞,向分液漏斗内注入适量的蒸馏水,观察旋塞的两端以及漏斗的下 口处是否漏水,若不漏水,关闭上磨口塞,左手握住旋塞,右手食指摁住上磨口塞,倒立, 检查是否漏水;若不漏水,正立,将上磨口塞旋转 180 度,倒立,检查是否漏水,若不漏 水,则此分液漏斗可以使用。) 【学生实验】梨型分液漏斗的检漏操作。 【教师引导】用梨型分液漏斗来做一个新的液液分离的实验操作,分离碘水中的碘单质。 【提出问题】思考萃取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回答】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 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碘水中的碘提取出来要选择四氯化碳做萃取剂呢? 【学生回答】因为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较大,且四氯化碳与水不互溶也不发生反应, 可用做萃取剂。 【提出问题】结合视频中的演示实验,总结萃取实验的操作步骤。 【学生回答】(1)用量筒量取 10mL 碘的饱和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然后再注入 4mL 四 氯化碳,盖好玻璃塞。 (2)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使两种液体 充分接触;震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 (3)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提出问题】萃取前后,分液漏斗中颜色是如何变化的,萃取后,上下层溶液分别含有什 么? 【学生回答】萃取前漏斗中是碘水呈黄褐色,萃取后液体分为两层,上层颜色变淡,下层 紫红色,为碘的四氯化碳溶液。 【提出问题】思考萃取后溶液上下层如何分离,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下层溶液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目的是能使得到的目标产物更纯 净。(可设错,教师再纠正) 【演示实验】分液。 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 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拧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流下。上层液体应从分液漏 斗上口倒出。 【教师总结】装液→震荡→静置→分液。 环节三:拓展 【学生实验】萃取碘水中的碘,教师巡视指导。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请学生课下总结学过的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适用范围。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19 页,此文档共38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下载需知: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