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教师资格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

2020-07-15发布者:郝悦皓大小:412.00 KB 下载:0

2019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批 行路难 一、考题回顾 1.题目:行路难 2.内容: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此诗。 (2)学习本诗以乐写哀情得艺术特点。 (3)十分钟内完成试讲。 答辩题目:1.请回想下刚才所讲授的课文,说说你的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你是 如何实现的。 2.你认为这首诗中你想和学生分享的闪光点是什么?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 (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 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 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 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 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板书标题)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3.教师解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4.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三)深入研读 1.学生自主探究,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点拨。)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是浓重的忧郁和深 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 愤、忧郁。)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 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 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 建立伟业的愿望。) (4)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面对现实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行路难! 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写出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 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的复杂心理。) (5)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 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 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 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三)小结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李 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 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 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 上的。) 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后归纳。 3.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四)作业 课后阅读李白的其他诗作。 【板书设计】 【答辩题 目解析】 1.请回想 下刚才所 讲授的课 文,说说 你的教学 的目标是 什么,你是如何实现的。 【参考答案】 对于《行路难》这一课,我将知识与能力目标设置为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 朗读并背诵全诗,了解李白生平和作品风格。而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学生通 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体会诗人 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会多次引导大家诵读本首诗歌。《新课标》提出 7-9 年 级的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领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 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这样的安排,能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 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引导 学生品味诗歌中的诗人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安排小组合作讨论等活动,学 生便能够从中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 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2.你认为这首诗中你想和学生分享的闪光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2.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 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脍炙人口的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去实现 理想的佳句,意思是: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 茫大海,到达理想彼岸。“破”“挂”二字极富气势,传神地表达了作者不因一时之 失意而气馁,而是极为乐观,对自己的仕途理想充满信心。 苏州园林 一、考题回顾 1.题目:苏州园林 2.内容: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 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 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 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 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 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 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带领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根据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 答辩题目:1.概括下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 2.在品读课文的提问式引导过渡环节,你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美景。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 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 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 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 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第 4 段。 2.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 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感觉。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 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后写池沼中还 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三)深入研读 1.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 (2)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存同析异。 ① 明确: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② 明确:引用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 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 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 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③ 明确: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2.多媒体显示:“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 术”有什么区别?) 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明确:“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 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 一般可以大量复制。体会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四)拓展延伸 将《苏州园林》中找到的说明方法与《中国石拱桥》作对比。 (五)小结作业 小结: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体会作者情感。(学生探讨:“作者为何 能写出如此的美景?”自主发言:喜爱之情。) 仿句训练: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用一组排比 句。下堂课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概括下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 【参考答案】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 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 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 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 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 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 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以上就是我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2.在品读课文的提问式引导过渡环节,你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四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与感受苏州园林的美。首先 我设置了问题:为实现“图画美”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样考虑的?学生通过认真读 阅读课文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假山池沼的配合。然后我便紧接着提问:他们的 愿望达到了吗?文中哪句话是为此证明?学生再次快速阅读全文找出答案。一千 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学生读了作者的文章自然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这一部分之所以这样设计,是紧紧跟随上一“整体感知”环节,环环相扣,步步 引导,答案都在课本中,学生很容易就能把握,紧跟着教师的引导进入本环节, 从而更好的探究园林之美。 第二批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12 页,此文档共2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如果当前文档预览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下载需知:

1 该文档不包含其他附件(如表格、图纸),本站只保证下载后内容跟在线阅读一样,不确保内容完整性,请务必认真阅读

2 除PDF格式下载后需转换成word才能编辑,其他下载后均可以随意编辑修改

3 有的标题标有”最新”、多篇,实质内容并不相符,下载内容以在线阅读为准,请认真阅读全文再下载

4 该文档为会员上传,版权归上传者负责解释,如若侵犯你的隐私或权利,请联系客服投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