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解放军文职 > 解放军文职专业 > 管理专业

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6-01 21:17:20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
 教学目的
1.掌握泰勒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梅奥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分析人际关系理论对现代行为科学理论的影响;
2.熟悉管理的职能和管理的原则,深刻理解泰勒科学管理的性质、主要贡献和不足,熟悉各学派的主要管理思想和管理观点;
3.了解中国与西方主要的管理思想,从历史上著名的管理实践中领悟管理的道理,了解现代管理理论各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人类社会产生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表现为集体协作劳动的形式,而有集体协作劳动的地方就有管理活动。在漫长而重复的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了管理思想。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把各种管理思想加以归纳和总结,就形成了管理理论。人们反过来又运用管理理论去指导管理实践,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并且在管理实践中修正和完善管理理论(图2-1)。

图2-1  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三者关系示意图
第一节  管理实践及管理思想
自从有了人类历史就有了管理。人是社会动物,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都是集体进行的,要组织和协调集体活动就需要管理。管理思想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人们为了生存,必须进行共同劳动才能获得必需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在共同劳动的集体——以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部落,存在着必不可少的管理活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也在不断进步,管理活动增多,管理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一、中国古代主要的管理思想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的管理思想时至今日依然受到世人看重,并对当今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人物、军事家、生产经营者、发明家等,在治理国家、组织生产、兴建土木和从事经济、军事和社会、科学、文化活动实践中形成的,这些管理思想多属于认识性的和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在我国许多古典书籍中都有记载。
(一)中国古代管理实践的典型案例
1.孙膑赛马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位贵族叫田忌,常与齐威王赛车跑马。比赛规定:齐王出三匹马,田忌出三匹马。每匹马出场一次,共赛三场,胜的次数多者为最后胜利者。然而,田忌最快的马比齐王最快的马要慢了一些;田忌第二快的马比齐王第二快的马要慢一些;田忌最慢的马比齐王最慢的马还是慢一些。显然形势对田忌非常不利。田忌请孙膑帮忙。孙膑在分析了双方整个形势之后告诉田忌,当对方放出最快的马时,你放出最慢的马;当对方放出第二快的马时,你放出最快的马;当对方放出最慢的马时,你放出第二快的马。结果,田忌以二比一的优势赢得了这次比赛的胜利。孙膑赛马的故事体现了当代管理科学中对策论的思想。
2.万里长城 我国的万里长城举世瞩目。它东起河北省的山海关,西到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跨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长达6700千米,蜿蜒于崇山峻岭和荒漠的戈壁滩中。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如此浩大的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世界奇迹。建筑长城的人力数40多万,历时100年。它的施工管理制度比较完善,工程质量也不错。据《春秋》记载,当时的工作计划很周密,不仅计算了城墙的土石方总量,而且连所需的人力和材料,以及应从何地调拨人力,他们往返的路程,人员所需口粮,各地区负担的任务也分配明确。在当时条件下,这样周密的计划工作现在想起来也让人感叹不已。这个故事体现了计划管理的思想。
3.丁渭修皇城 我国宋真宗时期,由于皇城遭雷击而失火,宏伟的昭君宫被烧毁。真宗命令一个叫丁渭的大臣用25年时间修复之。这个浩大的工程,任务极重,不仅要设计和施工,还要清理废墟,挖土烧砖,运输材料。丁渭提出,首先在皇宫前挖沟,利用挖沟取出的土烧砖,再把京城附近的汴河水引入沟中,使大船直接从水路将大批建筑材料运到宫前,最后用废墟杂土填入沟中,就地处理碎砖烂瓦,修复原来大街。这一切省去了运土制砖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运输速度,一下子解决了就地取土、顺利运输、清理废墟三个问题。这个“一举三得”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公元11世纪初我国管理实践的伟大活动。
(二)社会管理思想
社会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和《老子》(又称《道德经》)等书籍中。
1.孔子的管理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生前言论的汇编,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孔子的管理思想大部分是与治理国家或社会的主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同其伦理思想交织在一起的。孔子的管理思想是围绕“人”这个中心展开的。孔子心目中的管理最高境界是“仁”,他认为“仁”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规范,符合社会尊卑贵贱秩序。这包含着在管理国家、稳定统治秩序及统治者的地位的管理活动中,人们要有各自的地位和层次,以及各自的责任和任务。孔子倡导“为政以德,譬似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是说管理者统治组织如果以德治为法,他就会像北极星一样位于组织的中心,组织成员都自觉地围绕他而行动。这样的管理才算是处于最佳状态。孔子对人才的管理思想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于道就是信仰坚定,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与组织的目标;据于德就是道德修养高尚,行事符合社会伦理规范,符合组织与社会的利益;依于仁就是要爱人,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游于艺就是精通专业技术。这几个方面涵盖了品格、道德、技术、能力等方面,是一个全面的理想的人才评估标准。
2.老聃的管理思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老子》是道家学派最著名的经典文献。《老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是一部可以与《论语》相提并论的著作。它一直在中国历史上成为儒学的重要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道本义指道路,后来引申为法则、规律的意思。关于道的性质,《老子》讲:“道法自然”。“通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老子》的宇宙法则。自然界无为,道法无为,人循道便也要无为。于是,“无为”就成为道家管理思想的最高准则。作为老聃管理思想最高原则的“无为”具有下述几个特点:
(1)“无为”是一个普遍运用于任何管理过程的原则,不论是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军事管理或社会文化管理,都概莫能外。
(2)“无为”作为一个宏观的管理原则,意味着国家对私人生活采取不干预、少干预的态度,也即采取放任的态度。
(3)“无为”绝不是要人们什么都不干,而是指人的行动及其指导思想必须顺其自然,必须符合自然的要求,而不是主观随意地蛮干、胡为。
(4)“无为”不是教人们什么事都不干,而是对做事要求非常认真、审慎和严格。
(5)“无为”对管理者而言,还包含管理方法的要求。作为管理方法,“无为”就是要求管理者要善于抓大事,把具体的工作分配给具体的机构和人员去做,无须事必躬亲。这样,分工协作,权责分明,各展其长,各尽其力,管理者看似比较清闲,但却能把各方面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条, 取得最佳效果。这也正是“无为而无不为”。
(6)“无为”还包含政策要有稳定性,不可朝令夕改。《老子》里有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大国要像烹煎小鱼一样,少搅动。治理国家若政策没有稳定性,就会造成严重的混乱和烦扰。
(三) 战略管理思想
我国的战略管理思想可在《孙子兵法》中窥见一斑。《孙子兵法》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被国外誉为“兵学圣典”、“世界第一兵书”。作者孙武,字长卿,也称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人,因著《孙子兵法》而被称为“兵圣”。
《孙子兵法》是一部包含着丰富的战略性决策与管理思想的巨著。“未战先算”、“知己知彼”、“先知敌情、制胜如神”等论断就是战略决策思想的具体表现。“经五事”、“校七计”则是管理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而“先胜后战,组织治众”探讨的是组织与用人方面的问题。在管理方式方面,则提出“仁”、“严”结合,以及“任势而治变”、“因形而错胜”的权变方法。在领导素质的重大问题上也提出“智、信、仁、勇、严,不可失之一偏”是一个领导者应具备的气质和才能;“知诸侯之谋”是一个领导者应具有的政治头脑;“知三军之事”是一个领导者应具有的业务素质;而“料敌制胜”、“通于九变”是一个领导者应具有的指挥才能;“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则是领导者应具有的高尚品德。此外,通过“治心”来管理下级;通过“五问”获取信心等均是管理思想的具体表现。可见《孙子兵法》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古代管理思想与观念。
(四)人才管理思想
“用人”在历代的统治者中不同程度地受到重视。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养士”现象。如当时有名的平原君、信陵君等都拥有大量的门客,聚集天下智谋之士,为自己的统治服务。管仲说过:“士农工商,国之万民也”。曹操的《度关山》一诗中说:“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唐太宗对人的比喻是“水能载舟,水亦能覆舟”。这些均是我国古代“知人善任,尊贤重士”的人才方面的管理思想。这些财富至令引人深思,足资借鉴。
(五)系统管理思想
早在《孟子》一书中,就记载着有关朴素的整体化思想的内容。在“万里长城”实例中,万里长城的建造与管理,不同等级的结构,多级形式的管理,以及信号传递的顺序都体现了古代系统的管理思想和观点。在“丁渭修皇城”的实例中,丁渭通过“就地取土、顺利运输、清理废墟”和“一举三得”的方案也体现了古代系统管理的思想。
二、西方古代的管理思想
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它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相互影响和补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古代的管理思想为早期管理理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远在奴隶制时代,管理思想与实践主要体现在指挥军队作战、治国施政和管理教会等活动之中。直到18世纪中期英国产业革命开始,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在社会关系上也引起了巨大的变革,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西方古代闪光的管理思想大多数散见于西方古代管理思想家们的著作中。
(一)西方古代管理实践的典型案例
1.罗马帝国 古罗马之所以在历史上负有盛名,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它所具有的严密组织。这个庞大的帝国,从罗马城到边远省份,是用一个精心规划的道路系统连接起来的,到处建立了供应替换马匹的驿站,以利于整个帝国的迅速通讯联络。商业来往则由陆地延伸到波罗的海沿岸和由海路通往罗马的各个港口。古罗马行政当局采取的组织措施较好地解决了集权与分权、委派及协调等关系。罗马帝国能延续达几个世纪之久,足以证明古罗马人在解决组织管理问题上的成功。
2.威尼斯兵工厂 威尼斯为了保护日益增长的海上贸易,在1436年建立了政府的造船厂以改变单纯依靠私人造船厂的状况。到16世纪时,威尼斯的兵工厂成为当时最大的工厂,并且在管理方面提供了许多有用的经验,包括组织机构和领导工作、部件储存、部件标准化、会计控制、存货控制、成本控制、人事管理等,值得提出的是它最早采用的流水线作业。其作法是:兵工厂装备舰船时,为方便舰船安装,各部物品和备品仓库都安排在运河的两岸,并按舰船的安装顺序排列,当一艘武装舰船由驳轮拖着沿海道进来时,人们从窗口向它递送物品,一个窗口交索,一个窗口交食物,一个窗口交武器,一个窗口交弩炮……就这样从两边窗口递进所需要的一切物品。当舰船到达大路尽头时,所需要的一切,连同补充的桨手都上了船了,该船也完全装备好了。他们用这种方法在6个小时内能装备10艘全副武装的舰船。
3.罗马天主教会 罗马天主教会成功地解决了大规模活动的组织问题。它所采取的一套组织管理办法,使它能够全面地控制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教徒的宗教生活。其具体做法是:在罗马教廷的统一管理下,按照地理区域划分基层组织,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有高效率的职能分工,如划分有组织、财务、宣传、出版等部门,以便达到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的目的。各级组织都配备参谋人员,以便使专业人员能吸收下级参谋人员的意见来制定政策,而又不破坏指挥的统一。
(二)西方古代主要的管理思想
1.社会管理与国家管理的思想 公元前200年左右,古巴比伦在国王汉穆拉比的统治下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为了治理国家,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一系列法庭,设有官史管辖行政税收和水利灌溉。国王总揽国家的全部司法、行政和军事权力。在汉穆拉比统治时期,其颁布的著名的《汉穆拉比法典》可称之为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有关社会管理思想的著作,以法律的形式来调节全社会的商业交往、个人行为、人际关系、工薪、惩罚及其他社会问题。
在古埃及,值得称道的管理实例是金字塔式的管理机构。在法老之下设置了各级官吏,最高为宰相,辅助法老处理全国政务,总管王室农庄、司法、国家档案,监督公共工程的兴建。宰相之下设有一大批大臣,分别管理财政、水利建设以及各地方事务。上自宰相、下至书吏、监工,各有专职,形成了以法老为最高统治者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机构。
古代文献《出埃及》第18章记载的希伯来人领袖摩西的岳父耶特鲁曾批评摩西处理事务事必躬亲的做法。他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是制定法令,昭告民众;第二是建立等级,委任管理人;第三是责成管理人分级管理,只有最重要的政务才提交摩西处理。这一切已经基本上具有了管理组织与程序思想的雏形。
古罗马在征服希腊后,经过连年征战和吞并,逐渐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管理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本身就需要高超的管理方法与技能。罗马共和时期,在管理体制上,已出现了行政、立法和司法的分离。古罗马人最有效的管理实例,是当时统治者戴克里先(公元284年)对罗马帝国的重组。他上台以后,看到帝国组织庞大,事务繁杂,但又人浮于事,为此他重新设计了帝国的组织机构,把军队和政府分为不同的权力层次,对每一层次规定了严明的纪律以保证组织职能的发挥。他把帝国分为100个“郡”,归为13个“省”,进一步把“省”组成4个“道”,从而建立起了专制的组织结构。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尼克罗·马基维利在《君主论》等书籍中也阐述了关于国家管理的思想。如他探讨的最好的国家管理形式是共和国形式。他在研究有关领导者的素质问题时,告诫统治者的名言是:“要比狮子还勇敢,比狐狸还狡猾”,这样才能使“狼”感到恐惧。这些观点均表明了他反封建的倾向和国家管理的思想。
2.组织与分工管理的思想 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著作中对古埃及人的组织与分工思想进行了描述。他说,在建造金字塔的工作中,埃及国王“强迫所有的埃及人为他做工,指定一些人在阿拉伯山中的采石场把石头运到尼罗河岸……另一些人则运石头到利亚山,劳动力被分成10万人为一大群,每大群要工作3个月”。
罗马帝国的行政组织机构和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事务组织结构的建立,也充分反映了他们在组织管理方面的思想和原则。
公元8~9世纪,西欧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法立克国王查理大帝在组织管理思想上也有许多贡献。他首先改造了帝国的行政机构;重新设立了新的机构和官员,并且这一体制相继被西欧各封建国家沿袭和发展。特别重要的是他对司法管理制度的改革所确定的陪审作证制度,不仅成为中世纪普通法发展的开端,也使“法治”管理思想在组织上有所保证。
以上述及的西方古代管理实践事例和主要管理思想只是众多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的代表,实际上从西方古代管理思想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形成,其中还经历了近代的管理思想发展阶段。18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开始了产业革命,由于这场革命使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所以也促进了这个时期管理思想上的革命与发展,特别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国家的社会性行政机构已无法深入到不断扩大的工业企业组织之中,所以企业管理活动及思想便从社会总体的管理活动中分化出来,并随着企业专业化、复杂化的分工劳动,一种新的管理思想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这些思想为管理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固的理论基础。此时期比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阿克怀特——最早的企业管理思想,亚当·斯密(Adam Smith)——最早提出生产经济学的概念,小博尔顿和小瓦特(Boulton & Watt)的生产管理思想,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的人事管理思想,亨利·普尔(Henry Poor)的系统管理思想。
在西方,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这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技术更加复杂,市场迅速扩展,竞争日益剧烈,西方经济发展中面临着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水平,以促进生产发展的问题,这就迫切要求用“科学管理”来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从而促进了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
第二节  科学管理理论
19世纪末之前的传统管理还没有摆脱小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仍然靠个人的经验进行生产和管理,管理方式是家长式的;工人则凭自己的经验来操作,没有统一的操作规程。工人和管理人员的培养,也只是靠师傅传授自己的经验,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说,基本上是处于积累实践经验的阶段。
到了19世纪末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的扩大,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管理已经不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向科学管理阶段过渡。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科学的管理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以及韦伯行政组织理论等。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
泰勒(Taylor 1856~1915年)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于1856年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洲的德国城,自幼受良好教育,1875年进厂当模工、机工学徒,1878年转入米地维尔钢厂当机工,6年升6级,从夜校获得工程学位后升任总工程师,他除发明高速切削工具外,更多在管理上研究。他认为提高效率可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提高劳动生产率可给工人增加工资。要用科学方法代替常规的按经验办事的管理方法,才能提高生产率。他著的《科学管理的原理》出版于1912年。当时大多数人对泰勒原理持反对意见,1912年他在众议院一个委员会作证的讲话中说道:“科学管理实质上是在一定机构或行业从事劳动的人们的一种彻底的心理革命——是对他们的工作,对他们的同事,对他们的雇主所负责任的彻底革命”。他认为管理者和工人双方都把目光从分配盈余这一个问题上移开,都不把它作为一个最重要的问题看待,而都是把注意力转向增加盈余上,使这个盈余变得如此之多,以至“再没有必要为了应当怎样分配而争吵了”,他主张:
1.用科学方法代替单纯凭经验办事,主张把计划和执行两项工作分开。
2.协调集体活动,劳资双方、计划工作和执行工作要协调。
3.劳资双方对管理效果都有责任。
4.工厂为最大限度的产品产量而工作,而不是限制产量,管理的责任是提高产量。
5.充分发挥工人能力,并使工人得到最大利益。
6.职责分工明确,实行标准化、程序化制度,高级管理人员执行“例外”原则。
他为研究提高工作效率、工资制度和组织管理,进行多年的实验。进行工时定额研究、动作研究、工具研究、程序研究、时间研究、设备研究、工资研究、方法研究。例如,他研究一铲以22磅重为好,提高生铁处理工装卸吨位,由每天12.5吨增到47.5吨,用这种方法增产300%,工资由每天1.15美元增到1.85美元。他很强调了解“公平的一天劳动量”,用最佳方法测定和奖励积极者,提出所谓标准化原理。列宁对此认为:“资本主义在这方面的最新发明——泰勒制——也同资本主义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即按科学来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动作,制定最精确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等等”。(《列宁选集》第3卷,第511页)
泰勒的科学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贯彻8个原则:
1.工作定额 制订合理的工作日制度。
2.“第一流工人制” 挑选和培训优秀工人成为标兵。
3.恰当工作定额制 工具、机器、材料、环境、操作标准化。
4.刺激性付酬制 强调激励,实行计件工资和超额奖励制。
5.“精神革命” 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人、雇主都在心理上认识统一。
6.计划职能制 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定额,提出标准化方法,将计划与执行职能分离。
7.职能管理,各司其责。
8.例外管理 管理人员对重大事项有决定和监督权,并分权控制。
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是一次管理思想的大综合,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同时又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科学管理思想的建立使管理从此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但是,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如研究侧重于生产作业管理,范围和内容较窄小;对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等没有涉及;更为重要的是他认为人仅仅是一种经济人,这种对人性的假设限制了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高度,同时也为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留下完善的空间。
二、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
法约尔(H.Fayol 1841~1925年)1841年出生在法国,原为工程师,后任法国一家冶金公司总经理,在严重的财政困难面前,他取得巨大成就,应归功于他运用的管理方法。他著有《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一书(1916年出版),使管理理论更加系统化。他认为管理不同于经营,管理只是经营的职能之一。任何组织都有6种经营活动:
(1)技术活动(生产、制造、加工)。
(2)商业活动(购买、销售、交换)。
(3)财务活动(资金来源和使用)。
(4)安全活动(保护人和资财)。
(5)核算活动(会计、统计、成本核算)。
(6)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法约尔定义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1.计划 即预测未来,安排现在,计划是最重要的职责。
2.组织 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建立的双重结构,即人的组织(部门设置)和物的组织(车间布局、设备安排)。
3.指挥 要做到:①全面了解工作人员;②淘汰不胜任的工作人员;③指挥者树立良好榜样;④了解组织和雇员间的协议;⑤定期审查人和物的组织;⑥利用会议做出决策;⑦不陷入烦琐事务中;⑧人员中发扬团结、干劲、首创和忠诚精神。
4.协调 定期召开负责人会议以协调活动。
5.控制 核实情况的进展是否同既定的计划、指示和原则相符合,工作应在一定时间进行,并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
法约尔提出管理原则:⑴分工;⑵权、责一致;⑶纪律:是领导人员的“产品”;⑷统一指挥;⑸统一领导;⑹局部服从整体、个人服从集体利益;⑺合理的报酬;⑻集权化;⑼管理层次;⑽秩序;⑾公道;⑿稳定;⒀创新精神;⒁培养团队精神。
法约尔对管理学上的贡献是明确提出了管理的普遍性(政治、军事、慈善等事业皆有)。他把管理组织和管理过程系统化,被称为“管理过程之父”。强调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一次在大学里开设管理课程。
三、韦伯行政组织理论
德国人韦伯(M. Weber,1864~1920年)著《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等。他主张为了实现一个组织目标,要把组织中的全部活动划分为各种基本任务分配给各个成员,使他们有职位、职权并且承担义务,形成指挥(阶层)体系。通过考试和训练来任命人员。管理人员严守规章制度和纪律,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主张人与人的关系以理性为原则(理性主义),这种理论的行政组织体系能提高工作效率,达到稳定性、精确性、纪律性和可靠性的目的。他是行政组织体系学派的创始人。
在泰勒、法约尔、韦伯等人的管理理论中,可明显看到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英国的厄威克(L.Urwick)和美国的古利克(L.Gulick)系统地总结了古典管理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管理思想。如厄威克在其所著的《管理的要素》中提出管理8个原则:①目标原则:围绕一个目标;②相符原则:权力与组织相符;③职责原则:上下级职责为绝对的;④组织阶层原则;⑤控制幅度原则:每人管5~6人;⑥专业化原则:每人单一职能;⑦协调原则;⑧明确性原则:明确规定职务。
第三节  行为管理理论
1924年,美国科学院的全国科学研究委员会决定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一项研究,探讨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对工人工作效率的影响。这项研究被称为“霍桑实验”,领导并完成这项实验的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梅奥教授。这项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照明实验 目的在于调查和研究工厂的照明度与作业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并没有单纯的直接关系,但生产效率仍和某种未知的因素有关。
2.继电器装配室实验 目的是要发现休息时间、作业时间、工作形态等作业条件与作业效率的变化存在何种关系。结果发现,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不是作业条件,而是员工的情绪。影响员工情绪的重要因素是企业的人文环境即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
3.访谈计划 目的是了解如何得到员工真正的内心感受,进而了解倾听他们的诉说对解决问题的帮助,最终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结果发现解决员工的不满情绪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具有很大的影响。
4.配电器卷线作业实验 这项实验的结果表明,除了正式组织以外,车间中还存在由于某种原因形成的非正式组织,后者对于生产效率的影响不容忽视。
通过霍桑实验,研究人员发现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中存在很多问题。根据对霍桑实验结果所作的分析,梅奥在1933年发表的《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中提出人际关系学说:
1.早期的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建立在一种基本的人性假设上,即人是一种受经济利益驱动的“经济人”,因此金钱成为刺激工人积极性的唯一动力。霍桑实验证明人是“社会人”,即人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成员,因此,要调动工人的积极性,除了物质需求的满足,还必须注重满足工人在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求。
2.早期的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制约,霍桑实验证明了工作效率主要并非取决于工作条件和工作方法,重要的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即工人的士气或工作情绪。士气又和人的满足程度有关,满足程度越高,士气就越高。因此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应当是提高员工的满足感。
3.早期的管理只注重正式组织的组织机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等,霍桑实验证明员工中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有其特殊的关系和规则。正式组织通行的主要是效率逻辑,非正式组织通行的则是感情逻辑。管理者应当正视非正式组织存在的现实,并处理好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
霍桑实验和梅奥提出的“社会人”、“士气”、“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开创了管理学中的一个新的领域,即强调人际关系的整合对生产效率的影响。霍桑实验以后,大批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继续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管理学的角度对人际关系进行综合研究,从而建立了关于人的行为及其调控的一般理论。1949年,美国一些从事人际关系研究的管理学者正式采用“行为科学”一词,并且成立了“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进一步开展对人的行为规律、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与提高工作效率关系的研究。行为科学研究有许多流派,归纳起来可分为个体行为研究、群体行为研究、领导行为研究和组织行为研究等几个部分。
第四节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在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出现之后,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格局的变化,管理学的主流从行为科学理论逐渐演变成为多学派纷呈的局面。美国管理学家孔茨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管理理论丛林的出现反映了管理理论的复杂性和渗透性,也反映了现代管理理论的繁荣和发展。
一、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从社会学的观点研究管理,其创始人是美国管理学家巴纳德(C.L.Barnard,1886~1961年)。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巴纳德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包括军事的、宗教的、学术的、企业的等多种类型的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它们都是社会这个大协作系统的某个部分和方面。这些协作组织是正式组织,都包含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所有的正式组织中都存在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保持秩序和一贯性所不可缺少的,而非正式组织是提供活力所必须的。两者是协作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所有的协作行为都是物的因素、生物的因素、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些不同因素的综合体。
巴纳德在组织管理理论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奠定了现代组织理论的基础,后来的许多学者如德鲁克、孔茨、明茨伯格、西蒙、利克特等人都极大地受益于巴纳德,并在不同方向上有所发展。
二、决策理论学派
以美国的西蒙(H.S.Simon)为代表。他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运筹学和电子计算机程序等学科内容后发展起来的。他对决策理论的杰出贡献使他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进行人工智能研究,使计算机更加像人一样地“思维”,作出决策。这个学派主张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所以管理就是决策。西蒙认为决策不仅是一个选择活动,而是一个过程,包括3个步骤:首先是搜集信息,包括社会、经济和技术等信息,并加以分析,也搜集内部有关信息;其次是拟订计划,以解决组织的问题为目标,拟订几种方案;三是选定计划,根据目前情况和预测未来,从拟订的各种方案中选择一种最佳方案(图2-2)。
 
 
 
图2-2  决策阶段图
由于人类的理性不可能完美无缺,不是“绝对的理性”,因此决策的准则有2条:一是用足够好的准则代替最高准则;二是不考虑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只考虑与问题有关的特定情况。
三、系统管理学派
以卡斯特(F. E. Kast)和罗森茨韦克(J. E. Rosenzweig)为代表。该学派主要侧重于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组织结构及管理的基本职能。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组织是一个人造的开放系统,它同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动态的相互作用,能够不断的自行调节,以适应环境和本身的需要;组织的组织结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管理信息系统。
四、经验管理学派
又称经理学派,以向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以德鲁克(P. Druck)为代表。“洛杉矶时报”称德鲁克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他被称为经验学派代表是因为他不但通晓世界几千年的历史,遍找各国先进管理的经验,而且更重视实践调查研究。
五、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形成并在西方风行一时的管理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卢森斯(F.Luthans),伍德沃德(J.Woodward),弗雷德·菲德勒(Fred E.Fiedler)等人。该学派认为,管理实务取决于环境,在管理中要根据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权变管理理论强调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各派学说,并根据外部环境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组织模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经济、政治发展变化很快,组织也有了很大变化,使得权变理论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六、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是在法约尔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学派认为,管理是一种过程和许多相互关联着的职能。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Harold Hoontz),著有《管理学》,提出管理有5个职业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领导、控制;古利克则提出管理7个职能,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
本章提要
1.管理活动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对管理实践的研究形成了中外管理思想。
2.20世纪初泰勒《科学管理原理》出版标志着管理进入科学发展阶段。泰勒、法约尔、韦伯及梅奥等管理科学的奠基理论,使管理科学的研究出现了系统化的特征。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管理理论的丛林”。主要有: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管理过程学派。
专业术语
1.管理思想  the thought of management
2.计划管理  planned management
3.对策论  game theory
4.社会管理  social management
5.战略管理  strategic management
6.人才管理  talents management
7.系统管理  system management
8.古典管理理论  classical management theory
9.科学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
10.泰勒科学管理  Taylor's scientific management
11.法约尔管理  Fayol’s management
12.韦伯行政组织理论  theory of Webber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13.行为管理理论  theory of behavior managing
本章深入阅读的书籍
[1] [美]斯蒂芬·P·罗宾斯,戴维A·迪森佐.英文版·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西蒙与舒斯特国际出版公司,1998
讨论与思考
1.泰勒的科学管理有哪些内容?
2.如何评价泰勒制?
3.“霍桑试验”给我们什么启示?
4.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有哪些?
(郭清)

责编:刘卓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