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哲学论文

论朗诵再创作过程中的“内明于心”和“外达于人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8-08-29 13:47:54

 
中国论文网 /4/view-13099687.htm
  [摘 要] 朗诵是一门语言艺术,是通过声音形式对视觉艺术的解构和重建。朗读者对朗诵文本的理解与把握到位与否和朗诵技巧的运用得当与否决定了朗诵二度创作的成败。只有做到“内明于心”和“外达于人”,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朗诵;再创作;内明于心;外达于人��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053-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27[本刊网址] http://www.hbxb.net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它是“自觉地运用语言技巧,对书面语言进行加工,把视觉形象(文字),变做听觉形象(语音),准确生动地再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手段。” ����[1]��。朗诵是一种口语交际的重要形式和传情艺术,是朗诵者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再表达的艺术活动。朗读者对朗诵文本的理解与分析到位与否和朗诵技巧的运用得当与否决定了朗诵二度创作的成败。只有做到“内明于心”和“外达于人”,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一、“内明于心”的含义�� 
   
  “内明于心”指对朗诵文本准确透彻地把握。悉心揣摩作者写作意图,准确把握作品内容,认真分析情感基调、透彻理解作品寓意,是朗诵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对作品认真分析与揣摩的朗诵技巧是纯粹的形式主义,是无法达到感染自己,感染听众的效果的。而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理解的准确与深入 ��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朗诵者要对作品进行准确的理解。首先,要搞清楚朗诵文本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 
   
  其次,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就必须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主题思想与情感基调。作品的时代背景是作品产生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土壤;主题思想是朗诵作品的“灵魂”与“统帅”;感情基调和创作意图决定了朗诵者的情感走向。只有将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情感、创作意图与基调韵味完全吃透了,理解了,才能进入朗诵表达技巧上的艺术处理,否则技巧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例,这首诗创作于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侵华的魔爪伸向中国内地。国民党反动派不全力抗日,反而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中国的正义人士。作为一个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满怀正义和激愤之情的诗人,艾青深刻感受到了古老的民族在战争中所承受的深重灾难,感受到了通向胜利的道路的泥泞与崎岖,于是创作了这首感情真挚、意境沉郁的长诗。可以说,这是诗人吟唱出的一支深沉而激越的歌。如果朗诵者对那时的历史背景与创作意图没有充分的了解,朗诵时过于低沉、悲观、阴郁,那就会背离了作品的实际内容,表现不出作品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 
   
  第三,朗诵者必须对作品的结构了如指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理清结构是朗诵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文学作品结构的基础是思想的发展过程,朗诵时理清结构就等于是从文章中理出作者思想活动的红线,把握这根红线,就抓住了作者思想活动的线索和轨迹,朗诵时自然驾驭得当、游刃有余。以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为例:文章以“我”对小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分为四个层次,如剥笋一样层层深入,每一层次又伴随着 “我”的情感变化发展,理清了结构自然表达自然也就顺达、自然。�� 
   
  (二)感受的真挚与深刻�� 
   
  感受是指通过词句的概念及其运动的刺激引起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的过程。它包括眼、耳、鼻、舌、身等方面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时间、空间、运用方面的知觉。它是指朗诵者在接受作品文字符号的刺激所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形象反映。����[2]��朗诵者要使表达的思想飞进观众的灵魂深处,就必须借助情感作为有力的“翅膀”。而要想获得炽热的情感,就必须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在朗诵创作的过程中,进行真挚、深刻的感受。“善于最精细,最灵动地感受词语,是朗诵者至关重要的能力,是朗读好一篇作品的必备条件” ����[3]��有的朗诵,语调也有着抑扬顿挫的变化,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肤浅,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装腔作势”。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让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就必须对作品的环境、人物、事件 “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地予以体味,如历其事、如历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样,才能使朗诵生动感人。以戴望舒的《雨巷》为例:作品通过寂寥的雨巷、�n圮的泥墙、哀怨的细雨和对丁香一样姑娘的描绘,暗示出一种悲剧感与孤独感。诗中的姑娘形象其实就是诗人心中美和理想的象征。朗诵者要充分感受那种对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但又无法把握,造成的悲剧感与孤独感,才能传达出大革命部分失败后年轻人压抑、迷茫、惆怅、失落的心态,才能塑造出游子的孤独形象和悲剧色彩。�� 
   
  (三)想象的丰富与逼真�� 
   
  想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它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4]��要创造鲜明的形象,必须在创作过程中加以丰富的想象才能获得。脑子里光有文字符号,而没有客观事物的形象,是绝对朗诵不好的。好的朗诵者能够“看到”文字作品中所描绘、叙述的对象、事物,使人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这就是一种内心的想象、联想活动,称为“内心视像”。在朗诵中,通过想象产生内心视像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对作品的还原与回归。“朗诵者‘死背’稿件和不善于运用内心视像的规律”就会使“语言僵硬”;相反,“清楚地看到内心形象,一定会使语言生动活泼,焕然一新。”����[5]��朗诵者要借助生活、借助图像、借助幻想、借助文字来获得丰富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以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全篇没有一句对人的具体描写,但当我们理解了作品的内涵,并展开想象后,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动人的送别场面:远行者已消失在送行者的视野之外,而送行者依然伫立在原处翘首遥望,皑皑的白雪,似乎在传递着诗人和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深沉含蓄,回味无穷。�� 
   
  二、“外达于人”的含义�� 
   
  “外达于人”指表达技巧的完美使用。朗诵是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朗诵者对文字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如何深刻,对朗诵的整体设计如何精妙,最终都主要体现在有声语言表达上。法国哲学家丹纳说: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能由声音直接表达出来,而表达的有力、细致、正确,都无与伦比。语言表达技巧主要指停顿、重音、节奏。在朗诵中,这几种技巧应综合运用,不应割裂他们之间的联系。�� 
   
  (一)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它可以起到组织结构、突出重点、丰富想象、转折思想、引人深思、令人回味、增进感情等作用。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 
   
  1.生理停顿。生理停顿即朗诵者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根据气息需要所作的短暂的停歇。�� 
   
  2.结构停顿。按照作品的层次结构、语法结构进行准确、适当的停顿,清晰地显现作品的思想脉络、层次结构,这种停顿就叫结构停顿”。����[6]��结构停顿的主要依据是标点符号,一般来说,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3.强调停顿。为了突出某种感情、某个语意或强调某一事物,在所要强调的句子或词语前,给予一定的间歇的停顿称为强调停顿。感情停顿不受句子语法关系和标点符号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 
   
  (二)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在朗读时要加以特别强调的字、词或短语。“重音如同一个个路标,它是带领我们寻找和掌握作品思想感情和人物行为的轨道。” [6]重音对正确反映内容,准确体现语意,充分表达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重音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按句子的语法结构特点重读的音节。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 
   
  2.强调重音。强调重音不受语法制约,它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它受朗诵者的意愿制约.在句子中的位置上是不固定的。朗诵者表达目的不同,强调重音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所揭示的含义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 
   
  3.感情重音。感情重音是指由于情感的需要,对句子中的某些词或词组加以感情色彩的强调。感情重音可以使朗读的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地方。�� 
   
  (三)节奏�� 
   
  在朗诵中,“朗诵者由一定的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形成的,在有声语言的表达上显示的快与慢、强与弱、抑与扬、轻与重、虚与实等各种循环交替的声音形式,就是节奏。节奏通常分为六种类型:紧张型、舒缓型、高亢型、低沉型、凝重型、轻快型等。”����[7]��朗诵时应根据作品的主题、基调来选取相应的节奏,节奏型不同、气息状态和声音效果也不同。节奏也不能孤立地运用,而应该随着感情及内容的发展,不断地变化,缓急有致、抑扬顿挫、起伏自如、停连得当、才能增强音乐性,增强感染力。不顾作品的内容,不揣摩作品固有内在节奏,不以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情感为依据,为变化而变化,忽强忽弱,忽快忽慢,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做法是朗诵的大忌。�� 
   
  三、小结�� 
   
  朗诵是一门至美的语言艺术。它调动全身心各种感知器官,来开发语言中语音的层面,它需要朗诵者至诚至真的融入,倾情倾心的体味和不折不扣的表达。因此,朗诵再创作过程中的“内明于心”和“外达于人”,绝不是“照本宣科”、“念字出声”,而是朗诵主体在再创造过程中把审美认知、独特体味融入有声语言,实现对文本的审美超越,获得有声语言的活力的精神享受。好的朗诵者能引导观众深入领略作品的意蕴,让作品中的人物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眼前景物历历在目,作者的憧憬与内心的波澜通过朗诵者的声波进入观众的心扉,从而充分感受朗诵之美。 
  �� 
  参考文献: �� 
   
  [1]吴洁敏.新编普通话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143.�� 
   
  [2]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5903e01008yv0.html[EB/OL].�� 
   
  [3]张颂.朗读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53.�� 
   
  [4]肖俏.“感受”在诗歌朗诵中的重要性[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4):69-70.�� 
   
  [5]谈演员的“内心视象”[J].戏剧学习,1979(2).�� 
   
  [6]赵兵,王群.朗诵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83. �� 
   
  [7]湖北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规范简明读本[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30. 

责编:荣秀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