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哲学论文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构建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8-08-29 13:48:08

 作者简介: 褚小宝(1978―),女,浙江台州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中国论文网 /4/view-13099686.htm
   
   [摘 要]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职教师的素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笔者通过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高职教师素质结构的分析和归纳,提出了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关键词] 工学结合;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素质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4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012-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06[本刊网址] http://www.hbxb.net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扩张到一定的程度,各高职院校已逐渐将办学重心转移到学校的内涵建设上来。这是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必然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当下和今后高职教育发展的主旋律。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发展,高职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被大家所共识。在进行一系列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改革的同时,人们也关注到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的关键人物――教师,而教师的核心内容在于其专业发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促使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新变化。因此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探索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是高职院校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不同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理解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从对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认定,阐述对其内涵的理解,一种从对教师内在不同素质结构进行分析����[1]��。本文试图从后者来探讨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对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也缺乏系统性,不同的研究者根据高职院校教师的特殊性,提出了自己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理解。李庆原等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基本范畴: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的娴熟和专业情感的健全出发,结合高职教育独特要求的特定专业素质及技能,提出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人文素养、知识、探究能力、研究能力和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等����[2]��。郝立宁等通过对高职教师自身应具备的素质的访谈进行编制量表,经过对量表数据的统计综合分析,得出高职教师的素质结构主要为:职业道德、企业服务、就业指导、专业开发、学术研究5个方面����[3]��。叶小明通过对传统教师专业发展机理的批判和反思,提出了自己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观:以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为核心;以“双师”资格为目标取向;以实践性知识建构为基础;以职校、大学、企业‘三元’合作为培养模式;以多样发展为途径和以自我评价为主体����[4]��。总体来看,研究者对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教育,教学能力,职业道德等。本论文主要以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为背景,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结构的分析来探讨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一、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结构�� 
   
  我国没有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高职院校教师申请教师资格是依附于普通高等院校,因此对于高职教师素质结构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而我国对职教教师有着具体的职责要求����[5]��,主要包括:具备《教师法》规定的教师任职资格,熟悉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特点;有本专业领域内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特别是具有与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实践能力直接相关的知识;掌握本专业领域较广的职业实践能力,具有较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能够系统地讲授两门以上专业课程,并且能熟练承担相应的实践教学任务;具有现场教学能力和现场分析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能够正确分析评价该专业领域的职业行为和职业过程;承担学生的职业道德、安全生产、文明作业的教育及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职业发展提供指导能力和处理公共关系的能力;了解国内外专业发展情况,能承担教学研究、技术革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工作;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 
   
  国家对职教教师的职责要求是我们构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一个基本依据。高职教育有着普通高等教育的共同属性,同时又具有职业教育属性,因此它不但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具备一般的教育教学能力,还需具备一些与职业相关的素质和能力。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做中学,学中做”、“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重要特征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教师的“双师素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能力、职业教育教学方法����[6]��等核心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背景下探索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结构是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关键前提和努力方向。蓝欣和孟庆国在《推行工学结合呼唤专业化职教师资》一文中指出高职教师必须能够承担实施职业教育与训练、制订训练计划与评价训练效果、指导与帮助企业和企业员工开展技能训练、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与技能水平、理解生产岗位及其现场环境、合理高效地组织与管理教育培训活动。在这里说明高职教师除了具备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外,还必须具备社会技术服务能力,能够帮助企业进行人才培训,提供技术咨询等服务,了解企业,洞察企业的关系和需求,将学校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联结起来。同时在文章中也提出了高职教师职业指导能力的素质要求,教师通过对生产岗位及其现场环境理解,根据现实的体验与观察开发设计教育培训课程,这无疑在教师的教学课程中渗透了对学生职业背景、职业态度等的教育。�� 
   
  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师的能力要求��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除了应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一般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基本技能、教学方法能力、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还需具备以下的能力和素质:专业实践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职业指导能力,学术研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一)专业实践能力。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主要是指专业实践教学的能力以及为企业等提供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社会技术服务能力。实践教学包括了学生的实验实训指导,毕业实习指导,技能竞赛指导等。工学结合教育模式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工作与学习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的同时,还需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正是“双师型”教师最关键的特征表现,也正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键所在。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关键素质,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决定了其实践教学的质量,更是反映高职教育的质量关键。�� 
   
  (二)课程开发能力。高职教育是在照搬本科和专科的模式开始形成的,一开始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在人们不断地实践探索研究中,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模式逐渐被大家所认识和肯定。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高职教育必然要求建立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新型课程模式,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是工学结合模式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工学结合课程的基本内涵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7]��”。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二是学习领域课程;三是职业资格研究;四是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五是基于工作过程;六是职业成长规律;七是课业文本设计;八是行动导向教学;九是学习环境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十是课程质量控制����[8]��。这与其他类型教育的课程开发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而工学结合的课程必须紧跟行业、企业的发展,因此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还必须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 
   
  (三)职业指导能力。职业指导能力是指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道德教育、提供相关职业的最新信息和背景状况,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教育的能力,及时了解人才市场信息,并帮助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明确指出了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来选择专业,培养的是社会的“准职业人”。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当然首先要完全成为他所教授的“专业”即行业中的职业人。高职教育作为培养“准职业人”的教育,是帮助学生从一个自然人向职业人过渡,这必然要求学生接受一定的职业内容教育,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备进行职业指导的能力。�� 
   
  (四)学术研究能力。学术能力是指从事学术研究的相关素质。一个人的学术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问题的发现与提出的能力、文献的收集与整理能力、概念的生成与厘定的能力、作出学术命题的能力、设计研究过程的能力以及对学术前沿的敏感����[9]��。高职教育是一个新类型的高等教育,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也只是刚被大家所共识,然而对于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背景下的高职教育都只是在宏观上的研究和实践,因此有关于高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有待于更多高职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作为高职教育的核心力量――高职院校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学工作者,更是一个教育研究者。高职院校教师除了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还必须参与教研、科研等工作。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的研究和改进,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术研究不仅促进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五)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是指与行业、企业的交往联系以获取行业、企业等社会单位对高职教育支持的能力,组织开展促进学校与有关部门、人士的合作的能力。行为学的社会交往能力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模式,是指一个人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用适当的方法去实现某个与己有关的社会目标的能力。人际技能、沟通技能是社会交往能力的组成部分。工学结合模式高职教育更是一个开放型的教育,更需要教师走出校园,走进相关企业行业,走进社会。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交往能力不仅包括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事之间的合作关系,更是与专业行业的交流和联系,与企业的信息技术交流,从企业行业获取的教育教学支持,以及与企业行业等进行科研项目合作。�� 
   
  (六)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精神包括敬业乐业精神、科学创新精神。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和劳动过程中应遵循的特定的职业行为规范。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言行的道德规范和教师职业的伦理要求,这是作为教师的专业准则;二是指教师作为他所授“专业”即行业中的“职业道德”――行业的伦理规范。高职教育是一个新类型的高等教育,面临很多新问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索和研究,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具有高度的专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师个体的内在素质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一个过程。教师的自我发展是指教师自觉、主动地对照新时期教师职业形象和专业要求,在认同的基础上不断设计自我、改造自我、塑造自我的过程,是教师在认识、平衡自己多种角色基础上的自我选择、自我追求、自我完善的过程。因此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是建立在教师的主动发展意识和自觉发展意识上,更大地决定于教师的主动性。 
  �� 
  参考文献: �� 
   
  [1]郝立宁.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07(1).�� 
   
  [2]李庆原.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23).�� 
   
  [3]叶小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叶小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12).�� 
   
  [5]周明星.职业教育学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220.�� 
   
  [6]苏志刚.准确把握示范性院校建设对教师的要求[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 
   
  [7]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一些基本概念的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8]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一)[J].职教论坛,2008(1).�� 
   
  [9]肖川.何谓“学术能力”[J].基础教育参考,2008(7).

责编:荣秀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