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艺术类论文

传统文化与学生道德教育之我见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9-02-08 11:30:50

   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却十分令人担忧。现阶段青少年教育中重物质轻精神、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成才轻成仁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青少年在所谓的现代意识的掩饰下,对传统文化表现出冷淡与漠视,对传统道德表现出叛逆与背弃,物质化、功利化倾向明显,个人行为失范、极端个人主义抬头的现象不容乐观。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作为教师,我们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合理运用丰富多样的形式,生动、活泼、形象地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逐步引导青少年融入自身人格中,以此来指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从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从而保证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不朽的民族精神。重德务实、立志自强、尊老爱幼、爱国奉献……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滋养了华夏儿女的心灵,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传统文化以其光辉的人文理性精神,启迪着青少年的心扉。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我们应让青少年既能学到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能感悟传统文化之魅力。只要我们本着继承、发展的态度, 引导青少年进入经典,中国传统文化将在青少年教育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以“和”为目标的崇高境界,早已成为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核心。在21世纪的今天,尽管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但是“孝、悌、忠、信”的做人原则不能丢弃,“礼、义、廉、耻”道德观念不能淡忘。这些传统美德仍然是家庭幸福融洽,社会祥和稳定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道德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旦得到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哺育和熏陶,学生将会树立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重在恢复读诵经典的传统。在新时期德育教学中恢复读诵经典这一沿用千载的德育方法,既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古为今用的好范例。 
  儿童和青少年是人的一生中接受能力最强、记忆力最好和可塑性最高的时期。古圣先贤根据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规律,科学地总结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德育理念,从幼儿开始直到成人冠,通过读诵经典这一简单易行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培育出有和悦的性情、端正的心性、高远的志向和仁厚的德行的年轻一代。 
  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是熏陶,从小开始,先入为主,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因为品德教育的这些特点,古圣先贤开创了读诵经典这一简单易行,一举多得的教学方法。 
  因其简单易行,故能从小开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国自古就非常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而且还形成了完整的蒙学理论,其中的许多观念至今仍然颇具启迪意义。古圣先贤选取的故事、警句和嘉言懿行,以诗歌的形式专门为儿童编写了《三字经》《童子礼》《弟子规》等启蒙经典,使儿童在心灵最单纯的时期就养成良好的习惯。蒙学经典语言浅显,韵律明快,丰富多彩,寓教于乐,非常适合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故千百年来一直作为启蒙教材,广为习诵。 
  因其简单易行,故能持之以恒。经过蒙学经典的熏陶,儿童不仅初步培养了良好的礼仪习惯以及和悦的性情,而且还熏染了读书的意识。古文经典韵律优美,出口成颂,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家中,行住坐卧,随处可读。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养成读书的习惯后往往手不释卷,兴趣盎然地学习更多经典,而良好的品行和道德情操也在潜移默化之中熏陶而成。在人生旅途中,阅读经典不仅能启发美好的德行,而且还有净化心灵,抵御精神污染的功效。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良好的德行和渊博的学识都因持之以恒的学习而成就。 
  因其简单易行,故能推广。德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重在普及,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读诵经典的德育方法对硬件设施无特殊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老师,家长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共同开创有当地风格特点、形式多样的读经活动,从而使德育不仅在学校中得到普及,而且还辐射影响到周围的社会。 
  读诵经典是非常成功的德育方法,是中华文明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千百年来,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不仅培养了良好的品行,还学到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同时也打下了牢固的文学基础,一步一步成长为文德茂盛的龙的传人。 
  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1.家庭要发挥源头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纳于日常生活之中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重视家庭德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过去作为孩子启蒙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在被许多家庭放置到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落,家长们更加注重纯书本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练习,而忽略道德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和生活的教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了。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导致许多孩子道德行为的偏颇。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直接影响孩子的道德素养,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交流会、“亲子课程”等各种活动引导家长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家长素质的提高去带动影响青少年。各种家长参与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能较好地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增强家庭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的价值观形成时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强,对事物的真假优劣辨别能力不够。因此,我们要让家长明确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要求家长和孩子共同诵读经典,并在生活中躬身践行,且督导孩子在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中华民族特有的诚信守约、勤劳俭朴、扶弱济贫、尊老爱幼等这些传统美德只有融入日常情态之中,才能更好地培育其良好的品德修养,塑造其优秀的行为品格。所以,弘扬传统文化,家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2.学校要发挥纽带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 
  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因此学校要立足于“先做人、后成才”的德育观点,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要精选一些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的中华传统文化教材让学生朗朗诵读,要舍得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据一个相对合理的地位;要整合学校的政教资源,通过培养训练,形成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熟悉传统文化教材,熟悉教学方法,有独立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各科课程相结合,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与“八荣八耻”教育相结合,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渗透于相关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独特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糅合进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通过组织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方式研究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校把“经典诵读”摆上突出位置,通过各种文艺表现形式,广泛在学生中开展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等活动。学校经常播放古曲、古乐,将古代先贤的语录贴在校园里,把传统教育寓于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之中。学生在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3.重视家长、学校和社会对于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这项教育工程里,家庭、学校、社会发挥着各自的职能作用,学校应改变过去封闭的状态,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让家长和社会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工作中。传统文化中核心的“仁义礼智信”“孝”等观念的落实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学校要在校内外积极组织家长和学生参与各种传统文化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自体会什么是“礼”,什么是“孝”。这样,这样的活动涤荡心灵,比单纯的说教更为有效,能促使学生与父母之间关系的改善,能激发学生心中的善,更能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变。从而更好地传播和传承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春天”已悄然来临,这是时代赋予传承文化与青少年成长之现实急需。让学生接受经典诵读教育,是让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是帮助学生丰厚文化底蕴,积累精妙语言的有效途径;创设传统文化教育氛围,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力量,荡涤心灵的尘埃是青少年道德践行的有力保证。 
  春风化雨润万物,厚德载物育桃李。小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第一站,小学教师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传承中华悠久的文明,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愿我们每一名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不断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愿我们能尽我们所能,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渗透于青少年的心灵,切实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和占有率。 
  (作者单位:山东潍坊市潍城区望留街办中心小学)

责编:荣秀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